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城区NOA将成新车标配,Robotaxi 3至5年规模化落地可期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期间,地平线总裁陈黎明透露,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有望在2028年实现L3级别突破,2030年进一步向L4级自动驾驶迈进。这一判断基于地平线与哈啰于9月11日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L4级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展开深度合作,涵盖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硬件系统,目标完成端到端量产验证。

作为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头部供应商,地平线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实现前装量产解决方案的大规模部署。截至2025年8月,其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自主研发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Horizon SuperDrive)已获得十余款车型定点,首搭车型奇瑞星途ET5将于11月量产。该系统基于高性能征程6P芯片打造,采用端到端架构,未来3至5年计划实现千万量级装车。

陈黎明指出,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正快速普及,价格区间已从3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下探至15万元以下市场。他预测,2至3年内该功能将成为新车标配,缺乏此配置的产品将面临销售困境。地平线HSD系统的竞争优势在于软硬协同模式——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需求,或以相同算力提供更优体验,同时控制系统成本,形成技术、成本与供应链的差异化壁垒。

在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地平线正加速布局。除与哈啰合作外,公司还在与多家运营企业接洽,未来将公布更多合作动态。陈黎明强调,地平线无需单独成立团队,因其旗舰芯片560TOPS算力可同时支持L3、L4级场景,满足Robotaxi对安全冗余的高要求。他表示,Robotaxi的核心挑战在于稳定性与安全性,需同时满足用户对驾驶体验和运营商对成本控制的需求。

当前,全球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速。海外市场中,特斯拉于9月4日开放Robotaxi应用程序,亚马逊旗下Zoox于9月10日在拉斯维加斯推出服务;国内市场方面,小马智行、百度等企业已在特定区域运营,哈啰更是在外滩大会上首发前装量产车型,计划2026年部署万辆,2027年扩展至5万辆规模。

尽管多家企业已投入运营,但陈黎明认为,Robotaxi真正实现规模化需达到数十万辆级别。目前行业部署量仅百辆至千辆级,技术稳定性、成本控制及服务能力仍是主要障碍。他预计,Robotaxi从当前技术阶段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需3至5年时间。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