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车企财报透视:特斯拉每辆赚两万、蔚来每辆亏10万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从“销量比拼”深入到“盈利角力”。随着特斯拉、蔚来、理想、零跑等头部车企陆续披露半年报,不同品牌的“赚钱能力”呈现出显著分化:特斯拉以每车盈利2.32万元延续巨头优势,零跑实现“每车赚100元”的扭亏突破,而蔚来则面临每车亏损超10万元的压力。这场财报PK的背后,既是企业战略与成本控制能力的较量,也折射出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深层趋势。

从交付量来看,市场格局已现分层。特斯拉以72.08万辆的全球交付量遥遥领先,凭借成熟的全球化供应链与品牌影响力,巩固了行业头部地位。国内新势力中,零跑以22.17万辆跃居榜首,理想(20.39万辆)、小鹏(19.72万辆)紧随其后,构成第一梯队;蔚来交付11.42万辆,暂列第二梯队。最引人注目的是“后来者”小米,仅半年便实现15.72万辆交付,依托集团资源与精准的产品定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渗透力——这种交付量的差异,为后续盈利表现埋下伏笔。

营收规模的差距同样明显。特斯拉以近2995亿元营收断层领先,其全球市场布局与高单价车型(如Model S/X)支撑起庞大的营收体量。小米虽交付量不及零跑、理想,却凭借YU7等车型的中高端定价(均价约30万元),实现387亿元营收,营收效率凸显。理想、蔚来、小鹏营收均突破300亿元,零跑以242.5亿元稍逊,但相较于去年同期,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反映出国内新势力整体营收能力的提升。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净利润层面。特斯拉以167亿元净利润彰显盈利韧性,16.8%的毛利率更是行业稳健运营的标杆;理想凭借L系列车型的规模化生产与精准成本控制,实现17.44亿元净利润,每车盈利0.86万元,成为新势力中盈利表现最稳定的品牌。零跑则完成从“亏”到“盈”的关键跨越,0.3亿元净利润虽不多,但“每车赚100元”的突破,标志着其低成本策略与入门级市场定位开始见效。

与之相对,蔚来、小鹏、小米仍处于亏损区间,但分化态势显著。蔚来以117.4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烧钱大户”,每车亏损10.29万元,高研发投入(如换电技术、智驾系统)与换电站建设成本,短期内仍对盈利形成压力;小鹏亏损11.4亿元,同比收窄超40%,G90等新车型的市场反馈逐步改善,亏损收窄趋势明显;小米汽车业务亏损约8亿元,但第二季度亏损较第一季度收窄40%,供应链整合与产能爬坡的效果正在显现,亏损改善速度领先行业。

毛利率作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进一步揭示了车企的盈利潜力。小米凭借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与高端车型(YU7 Max)的高占比,毛利率估算达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理想以20.30%的毛利率紧随其后,印证了“大六座家用SUV”细分市场的高溢价能力;小鹏(16.50%)、零跑(14.10%)处于行业中游,产品结构优化仍有提升空间;蔚来约9.10%的毛利率则亟待改善,如何在保持换电服务优势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其提升盈利的关键。

现金储备则决定了车企后续发展的“弹药充足度”。特斯拉手握2635亿元现金,为技术研发与全球扩张提供保障;小米集团2359亿元的现金储备(虽非汽车业务独有),为小米汽车的长期投入兜底;理想(1069亿元)、小鹏(475.7亿元)的现金储备也足以支撑未来1-2年的战略布局;蔚来(272亿元)、零跑(295.8亿元)的现金规模虽相对较少,但结合当前亏损收窄趋势,短期内仍具备运营安全边际。

2025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清晰表明,新能源行业已告别“全员扩张”的粗放时代,进入“盈利优先”的精细化竞争阶段。特斯拉的规模优势、理想的成本控制、零跑的扭亏突破,为不同定位的车企提供了可参考的盈利路径;而蔚来的高亏损、小米的快速改善,则反映出技术投入与盈利平衡的艰难。未来,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能赚钱、会省钱”的车企将更具话语权,行业也将在盈利分化中逐步走向成熟。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