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称手机丢失欺骗路人帮忙打车的两名女子已被拘留,该如何惩戒?

回顾:

一名深圳网约车司机将一起欺骗路人帮忙支付车费的视频发布到线上,随即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两名乘车女士对路人谎称手机丢失,请求陌生人帮忙打网约车,在拿到手机之后会加微信并偿还车费,于是路人好心帮助其支付车费。而后,两名女子在车上拿出手机嬉笑,并笑称“又白嫖了。”

 

之后帮助两名女子打车的好心人打电话询问网约车司机,问两名女子是否在车上玩手机;网约车司机给出肯定的答复,随后才了解了前因后果。结果让网约车司机和当事人都非常恼火,其认为不应该利用别人的好心行骗;随后当事人报警,希望给两名涉事女子一个教训,目前两名涉事人已被行政拘留。

骗取打车费看似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其行为性质非常恶劣;从两名涉事女子对话中的“‘又’白嫖了”的描述来看,其显然具有累犯的情况,那么应当如何对其进行惩戒则是最值得解读的话题。

 

其利用路人的善意而骗取打车费用的行为,性质上属于诈骗。

但是依据刑法规定,当诈骗金额不满3000元的时候,是不构成诈骗罪既遂的;通俗来说就是只要诈骗的金额没有达到对应的量刑标准,也就是3000元,那么法理上就不能通过刑法给其定罪,也就是不能判刑。可以参考的只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是初犯且情节不恶劣的话,一般会处以500元罚款和警告;情节恶劣则会处以500元罚款和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是情节较重的情况,罚款上限可以达到1000元并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两名涉事女子行为显然属于累犯,是情节较重的情况,预计会处十五日拘留和1000元罚款。

 

但是,笔者认为“多次小额诈骗”行为亦应当入罪。

“小额”和“大额”的量刑标准没有具体到被诈骗的人的真实收入,不达到量刑标准的小额诈骗对于某些被诈骗人而言,客观上也有可能对生活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重点在于小额多次诈骗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同样可以很大,因其采用的手段隐蔽则可以一直持续进行,同时受害群体范围更广,对公序良俗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比如两名涉事女子的诈骗网约车打车费的行为,即便一次只是几十元;可是每一次诈骗都会让被害人对道德产生质疑,后续即便其再遇到真正有困难的人,这一次上当受骗的经历也可能使其不再愿意为陌生人伸出援手。

 

任何情绪都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传播,类似的小额诈骗行为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腐蚀公德的点;久而久之,公德的基础难免会朽烂。

其造成的代价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那就是人们不再愿意帮助他人,会变得冷漠;而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面对这种冷漠的时候,可能失去的会是生命。

 

总结:

“小罪重罚”是许多网友认为不合理的做法,以至于有一些案例在定性的时候要考虑相关因素;但并不是所有小的过错都应该轻罚,比如两名涉事女子的行为虽然不构成刑事犯罪,可是其行为对公德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类似的情况则应当考虑入罪。亦或者说凡并不构成犯罪但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对公序良俗产生较大影响的行为,其均应当入罪。

同时笔者也建议网友们不要对公德失去信心,只是也不要盲目轻信他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其打电话,比如加到其亲人的微信,在获得确认和转账之后再帮助其支付车费,这是合理的帮助别人的方法。亦或者直接帮助其联系警方,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关于该话题就讲到这里。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