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物流车爆发元年:末端配送战场上的自动驾驶新风口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2025年,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风向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不再是专注于载人出行的车辆,而是聚焦于拉货配送的无人驾驶物流车。这一趋势通过一系列融资事件、新品发布及合作案例得到了充分验证。

新石器公司在4月成功完成了10亿元的C+轮融资,九识智能也在B轮融资中筹集了近3亿美元资金,并在B3轮再获1亿美元注资。京东物流在7月推出了自主研发的VAN无人轻卡,与此同时,申通快递与菜鸟无人车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末端配送场景的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8月,白犀牛迎来了年内第二轮亿元级融资,使其B轮融资总额接近5亿人民币。传闻中,Momenta也在积极筹备进军无人物流配送车市场。

尽管投融资市场整体降温,但资本依然对无人物流配送车领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反映出投资界普遍认为该领域已接近“规模盈利临界点”。

回溯历史,2016年,Waymo从谷歌独立,引领了第一波L4级自动驾驶创业热潮。然而,由于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不到十年间,自动驾驶产业经历了多次起伏。与载人出行的艰难推进不同,商用载货场景成为了行业探索的新方向。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2024年,已有超过6000台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今年以来,多项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无人物流配送车的发展。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等智能设备。交通运输部即将出台的《“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也预计会重点支持自动驾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在此之前,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为无人物流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自2021年中国无人配送车开启合法化进程以来,政策逐步开放试点。2023年,《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开了绿灯,为无人配送车构建了合法运行的制度基础。同年,多项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用于运输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并深化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快递行业的推广应用。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开放了无人物流车的路权试点,包括北京、深圳、济南等地,支持无人物流配送车辆规模化上路。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25年被誉为无人物流配送车的“爆发元年”,预计未来三年相关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顺丰作为快递行业的领军企业,率先在行业内招标无人物流车,被视为行业商业化启动的标志性事件。从2023年的百台规模到2024年的千台量级,顺丰的无人物流车投入持续扩大。据国海证券统计,中通快递已投入约1000辆,圆通速递投入近500辆,韵达股份和申通快递分别投入超100辆和超200辆。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投入超800辆,并预计2025年无人车规模将扩至8000辆。

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无人驾驶物流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634亿元,是2025年的5.4倍。数据显示,中国城配场景下的物流车辆超过1500万辆,无人物流配送车的可替代率预计将大幅提升,有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的选手。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4680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

在快递行业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单票收入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依靠技术进行极限降本成为了物流行业的迫切需求。无人物流配送车的投入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有效缓解了末端配送压力,同时提升了配送时效和服务稳定性。以日均8000件配送量的网点为例,引入无人配送车后,件均成本降幅达70%,单车日均运件量突破千件,配送时效提升20%~30%。

在“双十一”和春节等快递高峰期,无人配送车的作用更为显著。其运送效率约为传统配送模式的两倍,且可高频次运行,单车单日可配送2000件,有效减轻了快递员的劳动强度和网点配送压力,为应对业务高峰提供了更灵活的运力和服务保障。

多家快递公司发布的实际运营数据显示,无人配送车可使单票成本降低0.1元。这一看似微小的数字,在分厘必争的快递行业中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无人物流车的规模化应用,边际成本持续下降。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单车成本,增强了降本能力。

无人物流配送车不仅在城市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县乡共配体系中同样成为了重要的运力补充。以往,由于乡镇快件量相对较少,专车配送面临成本高、路程远等问题。如今,无人配送车的投入运营,使得快递员仅需扫码开门、放入快件并设定行驶路线,车辆即可自主将快件送达指定站点。这一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投递灵活性,更显著降低了人工投递时间与成本。

自动驾驶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干线物流、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三类。由于技术、安全及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干线物流和支线物流的无人化进程相对缓慢。而末端配送,因其路线相对固定、技术风险较低以及政策开放较早等优势,成为了无人物流配送车当前大规模落地的场景。

无人物流配送车目前大规模落地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快递末端配送中的“网点到驿站”段。这一环节是物流行业的痛点之一,传统的人工驾驶三轮或小货车配送方式存在效率瓶颈和人力成本高等问题。而无人配送车的高频次需求恰好能够摊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无人物流配送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使用成本已持平甚至低于传统车辆。硬件成本的大幅下探是L4级无人车量产的关键前提。当前,无人物流车整车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直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技术路线优化、硬件国产化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成本下降。

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安全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无人物流车在整车研发和制造上,相较于辅助驾驶的乘用车,结构相对简单,对体感舒适性的要求较低,但对安全和容错率的要求更为严苛。技术路线的变化推动了硬件成本的下降,例如新石器从早期的多激光雷达加摄像头方案转向以视觉为主、激光雷达兜底的方案。

头部无人物流车厂商推行“轻资产运营模式”,显著降低硬件购置成本,按需或按月支付服务费。同时,引入快递总部、车企或第三方金融机构的灵活融资方案,降低了加盟商的初始投入门槛和运营资金压力。因此,加盟商采购和应用无人车的意愿与可行性大幅提升。

顺丰、“四通一达”等头部快递企业正在分化出两条发展路径。一类以顺丰为代表,通过“投资+订单”模式深度绑定技术供应商;另一类则以加盟制企业为主,更多依赖总部认证与网点自主采购。与此同时,头部物流企业正从地面拓展至空中,构建“支线无人机+分拣中心+末端无人车”的全链路无人配送体系。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