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极星汽车或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又一次在行业内炸开锅。
这已经不是极星汽车第一次被爆出类似传闻了。这个曾经对标特斯拉,背靠吉利+沃尔沃双金主的“车圈富二代”,入华之初可以说是天胡开局。
然而开局一把好牌,极星汽车却没有打好。2020-2024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51亿美元,2024年单年亏20亿美元,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4.5万美元。
2022年6月极星汽车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市值一度高达2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11亿元)。而两年不到的时间,极星汽车的市值已经跌超90%,只剩2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亿元),股价在1美元的退市边缘挣扎。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净资产为-33.29亿美元,负债率高达182%。至少在资本眼中,极星汽车已经步入“死亡倒计时”。
销量方面,2025上半年极星汽车在华累计销量只有69辆,其中3月只卖了1辆,4-5月零成交,6月卖了6辆。
现在,极星汽车在中国的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全国就剩上海1家门店还在营业。中国区高管集体逃离,中国区员工从2024年初的320人裁到现在的80多人,业务几近停摆。
8月5日,极星中国官网发布声明:“中国市场业务正常运转,用户服务及渠道运营不受影响”。但现实情况让人很难不对极星汽车的未来表示怀疑。
极星汽车走到今天,抛开产品本身的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对新能源市场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战略迷失。
纵观极星汽车这几年,产品定价在30万至145万元间反复横跳:2018年极星1以145万元定位超豪华,2020年极星2骤降至29.98万元,2023年极星3又跳涨至79.8万元。
这反映出极星汽车在战略上的左右摇摆。这个北欧新能源品牌一开始将目光放在全球高端新能源市场;当发现海外市场对高端新能源接受度不足时,又意识到中国才是新能源的战略要地。
2023年6月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被视为本土化的重要尝试;但在中国市场价格内卷的时候,极星汽车又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企图走“中国造车、欧洲卖货”的模式。
再往后,主力车型极星4在中国停产又迁至韩国工厂,极星7则直接选址欧洲生产。今年4月,极星汽车又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收回了中国市场分销权。
这让人始终搞不懂,极星汽车到底想做什么。
与此同时,中国区8年更换7位CEO,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瑞典总部,不但没能起到正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战略执行上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极星汽车走到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
极星汽车的两个金主,沃尔沃去年已经做出了不再对极星进行投资的决定,并且将其持股比例从原本的48.3%大幅下降至18%。
今年6月,李书福紧急向极星汽车注资2亿美元为其续命。吉利集团目前正在进行内部的战略整合,但吉利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了,极星汽车不会由吉利汽车收购。
换言之,即便极星汽车对于吉利仍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极星汽车仍需独立自救。
目前极星中国新任负责人胡世闻将赌注押在“直营+线上”模式上,希望用轻资产模式来争取留在中国市场。但这场转型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
据接近极星中国的人士透露,四季度是极星的最终考核期,如果销售模式切换后仍无起色,会有更深层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极星汽车应不应该退出中国市场。
“直营+线上”的轻资产模式,更适合有一定市场根基和知名度的品牌。对于一个知名度欠缺,定位不明确,且线下渠道已事实上崩塌的品牌来说,在当下这个内卷的中国市场,想以这种模式坚守且赢得市场,可能性微乎其微。
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反观极星汽车的欧洲大本营,今年上半年仍有3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51%,市占率也稳居豪华纯电前五。
与其继续在内卷的中国市场折腾和内耗,若能主动壮士断腕,及时止损中国业务,借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以及沃尔沃在海外的渠道扩张,将有限的投入聚焦到欧洲优势市场,拿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实现销量提升和回血。这更符合吉利集团的愿景。
前提是极星汽车在海外能否放下自诩的豪华身段,攻取主流市场。
中国市场固然诱人,但于此时虚不受补的极星汽车而言,更像一颗吞不下去的补药。(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