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德惠市发布的“老年人免费乘公交需错峰”的方案的讨论依然在持续中,虽然该方案已暂缓实行且最终能否实行尚未可知,可是话题的热度却始终不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热点话题的周期往往只有三到七天;由此可见社会对于该话题的关注度之高,那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时间段是否需要进行限制呢?
笔者认为是有必要进行限制的,至少应当要错峰。
以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截止2024年末,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如下。
60岁及以上老年人,3.1031亿,占比22.0%
65岁及以上老年人,2.2023亿,占比15.6%
诸多城市的公交车是满60岁即可免费乘坐的,所以综合乡镇公交来看的话,那就是有超过3.1亿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公交公司可能会难以为继。究其原因是老年人的生活作息更加规律,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同时在不需要工作的前提下难免会偏爱娱乐休闲;所以早、中、晚的三个出行高峰期的时候,公交站台上总会有许多老年人;其去往的地方往往是公园、商场、菜场或者老年宫,也有一些老年人会把乘坐公交车当成消遣,在可以免费乘车的前提下,吃一顿早点也愿意坐上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的公交车。
没有代价则不会珍惜。
然而,其于早、中、晚三个出行高峰期出行的习惯,客观上会对为了工作和学习而同时间段出行的中、青、少年人带来困扰;因为公交车的座位和空间都是很有限的,而不讲前提的“尊老爱幼”让这些为了工作和学习往往处于过度疲劳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不得不为其让座,这对吗?
实际可以不论对与错,毕竟现在还有其他的公共出行方式。
比如街头巷尾都已大量出现的公共电动车或自行车,其使用成本与乘坐公交空调车相当,但灵活性更高。
实在不行那就自己买一辆电动车,也就不用在疲劳状态下不得不去让座,同时又让自己处于不愉快的甚至愤懑的情绪里。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未来愿意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人应当会越来越少!那么未来的公交公司则难以为继,公交车很有可能会直接退出历史舞台。
近期有一部分媒体应用的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但笔者不能保证该数据的真实性。
该数据为:
2024年全年数据显示,全国各大城市公交车总亏损已超过2200亿元。
其中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取消二十余条线路,成都公交收入达到11亿但依然亏损1亿元;苏州公交运营成本是收入的12倍,在补贴之后依然亏损4864万元!等等。
这些数据不见得百分之百准确,但是公交公司需要依靠补贴是公认的事实。
公交车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一直运营,可是除了三个出行高峰期以外的时间段,公交车客座率是极低的,甚至会频繁的出现空驶的情况;所以公交车很难实现盈利,除非是在人口数量极大的一、二线城市里,但也只是运营压力相对较小而已。
近几年里出现过一些公交车短暂停运的四、五线城市,究其原因正是入不敷出。
总结:
如果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去限制时间段、不进行错峰的话,未来还愿意乘坐公交车工作和学习的人只会越来越少;这就等于花钱乘坐公交车的人在减少,同时,不花钱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只会越来越多,届时,一趟班线跑一圈下来可能连一把钢镚都收不到,公交公司难道要全部依靠补贴吗?
地方财政的压力并不小,不可能过度补贴的公共交通。
所以公交车显然有必要进行免费乘车时间段的限制,必须给为了工作和学习而花钱乘坐公交车的人创造良好的乘车条件;或者由公交公司制定老年人公交车专班,车辆和线路不需要多,以避免产生资源浪费,老年人乘坐非专班线路要全时加收费用。
笔者认为老年人需要包容但中青年人同样需要包容,以避免产生代际矛盾;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成本的,而创造成本的是中青年人,创造成本的过程需要劳动付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阶段里,这些人需要更多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