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城汽车 | 解码从技术内核到品质制造的实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35年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对于长城汽车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蜕变历程。

从一家仅有60余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的8.5万名员工,从最早的长城皮卡,发展到现在的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炮、长城灵魂摩托六大品牌矩阵,长城在35年间,已经默默成长为一家年销超百万辆的汽车巨头,还把产品出口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长城汽车凭什么走到现在的高度?

答案离不开其成熟的研发、制造生态链,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正是车型产品力的重要保证。

就在8月11日-8月13日,长城汽车举办了“长城长·35周年媒体开放日”活动,通过徐水工厂、长城汽车综合试验场、NVH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安全碰撞实验室、曼德-睿博感知实验室等生态链,展示了长城汽车的“底牌”。

而在探访之后,笔者发现长城汽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叙事,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典型样本。

技术破壁: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跃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长城汽车,那就是从标准的追随者,到标准的超越者,再到标准的定义者。

这句话放在长城汽车的技术研发上,显得尤为贴切。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彼时的国产皮卡市场相对落后,质量也不如人意,而许多进口皮卡的价格却十分昂贵,并不适合大众消费者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城汽车通过逆向研发,造出了长城第一辆皮卡车——长城迪尔。这款车不仅在次年达到了1700辆的销量,还远销中东地区,拉开了长城汽车进军海外市场的序幕。

逆向研发,也就是通过拆解、分析竞争对手的成熟产品,从而反推其技术、制造能力,进行强化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属于技术追赶的范畴。

但到了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长城汽车不仅在近年来自研了V8发动机等核心技术,还在智能化领域推出了Coffee OS3.0、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等核心技术,仅2023年,其研发投入就达110.34亿元,研发人员更是超2.41万人。

据统计,在2023年,长城汽车和长城控股旗下零部件等子公司的专利公开量就达到了6888件,专利授权量达4665件,在智能化领域专利方公开量达1131件,排名民营车企集团第一。

以本次探访的长城旗下的睿博感知毫米波雷达微波暗室为例,也可以看出长城汽车对技术的重视。

在前几年的芯片市场,经历了大范围的缺芯潮,各大车企频频面临零部件断供,有些车企甚至出现了车辆无法交付的现象,其中,毫米波雷达就是断供的重要零部件之一。

在这一时间节点,长城汽车深刻洞察了智能驾驶辅助的发展潜力,因此决定实现毫米波雷达的自主可控,因此才成立了睿博感知。

睿博感知也不负众望,凭借其创新的微波暗室解决方案,使雷达测试效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内主流的三方实验室,重新定义了行业效率标准。如果我们熟知的哈弗、枭龙、魏牌等系列,应用的正是长城自研的产品。

不仅可以实现大幅的零部件降本,也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加入再遇到类似的“缺芯”事件时,长城汽车也能游刃有余,避免断供影响。

如果说智能驾驶辅助是新能源时代的全新用户需求,那发动机就是燃油、插混车型的动力命脉,而在发动机方面,长城汽车动力测试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发动机试验室之一,可满足发动机的机械开发、燃烧开发、性能标定、可靠性、排放、环境模拟、NVH、Benchmark等综合测试分析能力,让长城汽车的动力技术实现了大幅飞跃。

无论是大排量、强动力的V6发动机,还是8缸水平对置2.0L排量灵魂摩托发动机,或是长城大力研发的V8发动机,都体现了长城动力测试中心的强大研发力量。

而在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还要经过可靠性实验室的地狱级考验,不仅包括-40℃极寒测试、85℃+全负荷测试、5500m高原测试等极限场景,还要在极端工况下运转1000多个小时,相当于我们日常行驶60万公里的强度。

正是在这种严苛的技术标准下,长城汽车的发动机做到了行业领先,并且还广受友商认可,被全球20多家企业所采用。

再说说汽车最重要的安全方面,长城汽车也是不遗余力,魏建军也曾表示:“为了安全,不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没有任何东西比人命更贵。”

为此,长城汽车建立了亚洲最大多角度碰撞试验室,总建筑面积5.7万平米,相当于10来个标准足球场,无论是多角度碰撞测试、翻滚碰撞测试、电池安全等方面,在多角度碰撞试验室均可以实现,并且长城汽车还多角度碰撞试验室还具备中国、欧洲、澳大利亚等等各个国家标准的测试能力,在国内主机厂里是第一个。

除此之外,长城汽车打造了碰撞假人团队,包含成年假人24个,儿童假人10个,总花费约1亿元。

不难看出,正是长城汽车在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才能构建行业领先的技术护城河,打造出诸多产品力可靠的车型,赢得市场青睐。

制造哲学:用可靠品质锻造全球竞争力

说完了技术研发领域,再说说制造领域。

在整车制造方面,本次探访的是长城汽车徐水整车工厂,包含了整车厂、冲焊物流园、综合性能试验场、配套零部件园区和生活区5 大部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SUV 生产基地。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形容徐水整车工厂,那就是“工艺精湛”“智能化增效”“品质可靠”。

先看工艺方面,冲压件的精度最具有说服力,在智慧工厂的冲压车间,共有18台压力机,可符合国际性大中型成套冲压机械设备的生产水准,每分钟可冲压12件,最大冲压吨位达2400吨。

在冲压机的运作下,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拉延、修边、冲孔等工序,最终生产出的冲压件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拥有极高的品质精度。

在智能化方面,焊装车间的“无人区”最令人震撼。在占地6.5万平方米的焊装车间,634台机器人自动完成焊接、周转、搬运、涂胶、检测,自动化率高达100%。

并且其目前白车身骨架精度合格率达96%,不仅是自主汽车行业中的领先水平,更是可以媲美许多世界级造车工厂。

再比如总装车间的零部全自动化SPS配送方式,也同样智能、高效,对于仪表板、座椅、轮胎、前端模块、前后杠等大型零部件,根据生产信息采用空中轨道输送,而对于小型零部件,则是通过地面小车撇送,不仅大幅提升了零部件的配送效率,还能节省许多人工成本,设计节拍为52秒,生产效率极高。

最后是品质方面,以总装车间为例,每一辆生产的汽车都要经过人工检查、法规性能检测、四轮定位仪检测线、四轮驱动的综合转毂试验台等多道检测工序,使车辆符合国家、国家生产标准,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不仅是长城汽车对制造水平的深度积累,还是其对汽车品质的极致追求,更体现了其对市场用户的负责态度。

也正因此,长城汽车才能走出国门,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尾声

当我们结束一天的探访,夕阳为徐水工厂镀上了一层金色,象征着长城汽车在市场上的辉煌。

回望次探访之旅,无论是从零部件到整车的精湛制造工艺,还是从机器人的精准操作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都在彰显着长城汽车用35年时间,构建起的覆盖技术研发、制造核心体系的强大。

这种体系化竞争力,正是长城汽车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长城汽车的35年,既是一部企业成长史,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向上突围的缩影。

而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当下,35岁的长城汽车将在未来面临更多的考验,但从这次开放日展示的实力来看,长城汽车已经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用技术创新突破边界,用品质坚守赢得市场,用体系能力穿越周期。

让我们一起期待长城汽车在未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创新的汽车产品,也期待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迎来的全新篇章。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