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仍需牢牢握在手中

本文转自:消费日报

  真正解放双手,无需握住方向盘便可自由操控;超越人类感官,灵活应变路况以实现安全驾驶……十余年来,智能驾驶的概念可以说为消费者们营造出了一幅未来世界图景。而时至今日,人们也慢慢发觉,要真正赋予驾驶“智能”绝非易事。近期,某汽车资讯平台选取了市场上热门的数个品牌车型进行模拟测试,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智驾”是否安全的舆论争议。实现智能驾驶仍要走很长的路,应理性看待“智驾”行业的发展。

  针对相关模拟测试,有的网友表示,在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智能驾驶的风险性较大;也有人称,就实际体验而言,智能驾驶车型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在侧面表明智能驾驶的普及度以及技术完善程度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在此次事件中,针对相关的测试项目和结果,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由此引申出的对于“智驾安全性”的讨论声量却显著增强。让人不禁发问:市面上的“智驾”车型究竟能否做到向消费者承诺的“自动驾驶”与“高度智能”?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为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3—5级才为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的“智驾”车型均未达到3级,真正的自动化驾驶尚无法实现,此前小米、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在宣传时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者一旦对部分车企宣称的“智驾”功能产生误解,将辅助驾驶当作智能驾驶,如遇到特殊情况,便可能因为双手脱离方向盘而引发交通事故。事关生命无小事,驾驶安全须放在首位。这场模拟测试为“智驾”行业敲响了警钟——一味宣传“方便驾驶”不可行,要让消费者买账,还得造出“安全车”。

  面对网络上的相关负面信息,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无需对“智驾”行业失去信心。单从大多数车企发布的年度数据来看,“辅助驾驶”的需求事实上已日益旺盛。在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质量不合标准的品牌注定会被市场淘汰。此外,多部门为促进“智驾”市场良性发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政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消费权益保驾护航。

  此前,公安部针对相关舆论事件回应称,当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在笔者看来,一次测试虽无法全面地展现“智驾”行业的全部问题,但有一点是能够肯定的: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消费者仍需将方向盘牢牢握在手中。

  (科 斯)


(汽车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01日 16: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