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挥别中国:昔日发动机巨头如何错失新能源浪潮?

近期,三菱汽车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正式结束了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长达27年的合资合作关系,标志着这家昔日在中国汽车市场风光无限的日系品牌,将以关闭发动机工厂、全面撤离生产领域的姿态,告别中国市场。

这一决定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尤其是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面对这一趋势,三菱汽车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最终作出了退出的选择。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三菱汽车便通过发动机技术合作(主要涉及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涉足中国市场,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4G6系列发动机凭借出色的可靠性,不仅为三菱品牌的国产车型提供了强劲动力,还成为了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型的核心“心脏”。在最辉煌的时期,三菱发动机占据了国产车市场高达30%的份额。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依赖“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转向强调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三菱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尽管其发动机技术仍被部分传统燃油车型所采用,但在中国车企纷纷拥抱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三菱的燃油发动机业务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72万辆,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7%,而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则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三菱赖以生存的发动机业务无疑遭受了重创。

三菱的退出,实际上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速度惊人,从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产销量占比突破1%),到2023年渗透率达到31.6%,再到2024年前11个月渗透率飙升至40.3%,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动力。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电池成本的急剧下降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传统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三菱的败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三菱退出之际,正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实现了1.5倍的增长,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正以“技术输出”的模式进军欧洲市场。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稳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列;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系统也已成功实现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量产应用。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专家预测,届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至少将占据半壁江山。考虑到当前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达到60%以上,甚至80%。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