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约车行业大变局:燃油车全面退市,新能源车成唯一选择

7 月 20 日,北京网约车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 —— 所有燃油车正式退出网约平台运营资格。

这一政策不仅标志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网约车新能源化的超大城市,更预示着全国网约车行业将加速进入 "零碳出行" 时代。

政策背景:环保倒逼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

北京此次政策并非突然之举。

早在 2024 年,大兴区就已出台文件鼓励网约车使用新能源车或氢能源车,而 2025 年 1 月实施的《北京市进一步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更明确,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最高 2 万元补贴。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是落实 "双碳" 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抓手。

数据显示,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超 600 万辆,其中网约车日均行驶里程达 300 公里以上,其尾气排放对 PM2.5 贡献率超过 15%。

此次全面禁油政策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 40 万吨,相当于种植 2200 万棵冷杉。

司机转型:成本压力与政策红利的博弈

对于广大网约车司机而言,政策落地意味着必须在短期内完成 "油换电" 转型。

据懂车帝测算,新能源车每公里运营成本仅 0.1 元,较燃油车的 0.6 元降低 83%,三年累计可节省能源费用 16.4 万元。

但购车初期投入仍是巨大挑战:一辆合规新能源网约车售价约 15-20 万元,即便享受补贴后,司机仍需承担 10-15 万元购车成本。

部分司机选择以租代购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深圳市场数据显示,新能源网约车月租约 3000-5000 元,加上电费、保险等支出,月均成本约 1.2-1.8 万元,需日均流水 500 元以上才能实现盈利。

对此,首汽约车等平台推出 "智能调度 + 优先派单" 机制,通过降低空驶率提升司机收入。

数据显示,使用新能源网约车的司机日均接单量提升 10%-15%,夜间航班完单率提高 20% 以上。

行业变革:技术迭代与服务升级的连锁反应

政策实施直接拉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求。

曹操 60 等专为网约车设计的车型应运而生,其搭载的热泵系统可在 - 30℃环境下保持续航稳定,配合 60 秒极速换电技术,使司机日均多接 2-3 单。

车企与平台的深度合作模式正在形成:比亚迪与滴滴联合开发的定制车型 D1,已在北京投入超 5000 辆运营,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派单和智能安全监控。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能源车的普及带来更舒适的出行体验。首汽约车新上线的新能源网约车配备车载空气净化器、无线充电等设施,车内温度控制精度提升至 ±1℃,乘客满意度较燃油车时代提高 25%。

此外,平台推出的 "学生专车" 服务,通过车内实时视频监控和电子围栏技术,为家长提供可视化安全保障。

从北京样本到全国范式的路径探索

北京的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深圳早在 2020 年实现网约车全面电动化后,出租车行业碳排放量下降 42%,司机年均收入增长 18%。

西安则通过 "油换电" 置换政策,在 2025 年 6 月完成燃油车清退,日均上线新能源网约车达 2.5 万辆,单车日均营收 314 元。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仍面临充电设施不足等挑战。

北京目前每辆新能源网约车对应的公共充电桩比例为 1:12,低于国际公认的 1:8 合理水平。

为此,北京市交通委正推动 "光储充" 一体化充电站建设,计划 2025 年底前新增充电桩 5 万个,实现核心区域 3 公里充电圈全覆盖。

北京网约车全面新能源化的号角已经吹响。

这一政策不仅是环保治理的里程碑,更是城市交通体系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完善,新能源网约车有望成为超大城市治理 "城市病" 的典范,为全国提供可推广的 "北京方案"。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