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学生们在活动现场打卡留影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7月21日,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决赛在成都工业学院落下帷幕。来自西部82所高校的367支队伍,揣着自家精心打磨的 “智能座驾” 齐聚蓉城,围绕11个竞赛项目展开了一场“速度与智慧”的巅峰对决。
作为国内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顶流”之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九届,覆盖全国30余省市500余所高校,累计参赛学生超过55万人次。该赛事通过设计制作智能模型汽车等工程实践,鼓励大学生组成团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智能汽车的机械结构、电子线路、运动控制和开发与调试工具等问题,旨在激发大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潜能。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卓晴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卓晴表示,经过19年的发展,这项赛事已从工科课堂教学的实践补充,逐渐发展成为探索新工科教育方法的重要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参赛选手孙竟顺
智能车调试遇难题
学子挑灯夜战攻关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孙竟顺同学分享了团队首次备赛过程中的经历。作为独轮信标组的参赛选手,他们遇到了红外靶标识别系统受阳光干扰的技术难题。
“我们只能昼伏夜出,等到晚上才能带着车子在赛场调试,到最后不得不通宵备车。”孙竟顺回忆道。备赛期间恰逢期末考试,团队成员需要兼顾学业和比赛,压力倍增。
调试过程中也发生过意外状况。一次车辆失控撞上桌角,导致屏幕碎裂。“当我们掀开碎屏时,发现厂商写着‘为什么要把屏幕揭开,是不是把屏幕撞碎了’。”孙竟顺笑着说,“当时真的挺戳心的。”
这样的经历在参赛选手中并不少见。一些曾参加过智能汽车竞赛的大学生评论,“感觉做智能车真的好难,要学的东西好多,要写的代码写不出来,还遇到各种逆天的bug。”
对此,卓晴回应,难度是赛事的特点,也是价值所在,“正是通过克服一个个技术难点,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他鼓励参赛学生珍惜这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在挑战中体会科技之美,在团队合作中收获友谊与成长。
电子科技大学指导教师王培丞
赛教融合育英才
产教协同谋发展
在比赛现场,除了许多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还有常年带队参赛的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也为赛事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王培丞就是其中一位“资深导师”,他不仅对这项赛事有着深刻的理解,还把历年的参赛经验“反哺”到日常教学里。
从2019年开始,王培丞就在学校新工科建设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将竞赛中的电磁组内容简化后作为新生项目式体验课程,该课程还获得了四川省线下一流课程认定。历经5年的发展,该项目逐渐演变成“通关式”课程,从一年级新生体验,二年级软件探索、到三年级完整智能车系统设计、再到四年级深度探索,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教促赛”。
“但现在面临的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王培丞坦言,“竞赛多少带点‘选拔属性’,可怎么把前沿技术揉进日常教学,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趟?这是接下来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作为连接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卓晴特别提到赛事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表示,从第一届由飞思卡尔公司赞助,到后来与恩智浦等企业合作,赛事形成了政府倡导、专家设计、企业赞助的模式,“赛题设计基于企业未来需求,培养的人才正是汽车电子等行业急需的,全国总决赛还会邀请企业现场招聘,促进学生与企业需求对接。”
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郑骊
三大创新引领赛事升级
主办方破解办赛难题
卓晴介绍,本届比赛在赛题设置上呈现出三大创新:组别更加丰富、挑战性增强、处理器从单核向多核发展。特别是创意组别的设置,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但同时,赛事的“版本更新”也给本次赛事的承办方成都工业学院带来了不少难题。
“最大的挑战是场地问题。”该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郑骊坦言,由于学校无标准体育馆,仅有的气膜馆存在噪声大、透光性强等问题,能否满足赛事要求一度存疑。此外,郑骊还谈到,“我们的教师团队虽有参赛经验,但缺乏办赛经验。”
好在,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再加上大赛秘书处等团队的协助,最终顺利完成了赛道铺设、裁判培训等关键工作。同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实验论证,最终确定用气膜馆作为室内赛场。“这不仅锤炼了团队的执行力,更倒逼学校思考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相关实验平台与课程体系的升级。” 郑骊说道。
为何此次西部赛点最终选择落户成都工业学院?卓晴解释,这源于该校常年参赛积累的深厚底蕴,以及赛事与学校“赛教融合”办学理念的高度契合。“他们前期在场地部署、裁判培训等方面的密集筹备,为赛事的圆满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