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小米汽车的一则好消息,让“北京欠车王”雷军暂时缓了一口气。
关关难过关关过,小米汽车的交付之路,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就在昨天(7月10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则喜讯: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交付已超过30万台。
同时,雷军还表示,感谢所有车主朋友们的信任,我们将持续努力,用十倍投入认真造车。
据小米官方此前披露,今年的4月、5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均超过2.8万台,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交付量亦达到2.5万台。
显然,小米此前那句“我们正在全力以赴抓紧生产,争取早日将爱车交付到您手上”的表态,并非一句空话。
不过,考虑到“出道即巅峰”的小米YU7,我们还是不能对小米面临的产能压力太过乐观。
“3分钟大定20万、1小时大定破28.9万、18小时锁单超24万”,YU7的销售数据有多亮眼,小米的交付压力也就有多大。
还记得YU7大定刚结束时,小米汽车对外回应“我们正在做大规模量产准备”,但并未给出具体交付时间,只表示“尽快”。
尽管话说得谨慎,但现实并不客气:
小米汽车APP显示,标准版锁单后交付周期高达58-61周,PRO版要等51-54周,就连最贵的MAX版也要排上38-41周。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最快的版本,用户也要等待大半年,而排产在后面的标准版车主,甚至要到2026年才能开上。
漫长的交付周期加上即将落地的购置税,无疑为小米车主们下单时高涨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图源:小米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28日晚的答网友问中,小米汽车一度强调:
APP上显示交付时间为预估时间,未来,“随着产线磨合提效、产能挖潜爬坡,实际交付时间也可能会有动态变化”。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既是战略上的留白,也反映出产能节奏的不可控。
对于今天的小米而言,30万的交付里程碑,显然是一种阶段性胜利。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造车这场持久战中,小米的路依旧很长。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鲁迅的这句话,在小米车主们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还记得在小米YU7发布会当晚,小米就已经明牌表示:
此次开售的YU7分为两批,除了走正常流程锁单排产等交付的定制新车,还有一批YU7 Max的“准现车”。
因此,就在大量小米车主还在排队苦等干着急的时候,抢到准现车的第一批YU7车主,已经先幸福上了。
7月6日,小米YU7正式开启全国范围内的首次交付,就在当天下午,雷军本人也现身交付现场,展现出十足的诚意。
图源:雷军微博
彼时,雷军不仅发布微博致谢车主支持,还在现场与车主们握手合影,甚至一度复刻此前亲自为车主开车门的名场面。
在电商天下看来,雷军此举这不仅是对YU7车主的用户关怀,更是一场对“小米汽车交付焦虑”的公关回应。
必须承认,YU7的火爆来得太猛,小米汽车的产能准备仍有滞后,这直接导致用户舆情一度上升。
如今,小米以“首批交付”作为突破点,不仅为YU7注入实车信心,也试图扭转此前被动的交付叙事。
从这一点上看,雷军亲自上阵,不只是情怀,更是策略。
更值得玩味的是:YU7的交付节奏恰与传闻中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投产时间重合。
若二期工厂如约投产,那么也就意味着从7月开始,小米汽车的产能压力将显著缓解,此前高企的交付周期,也有望出现“动态缩短”。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汽车忙着交付的时候,小米手机的发挥倒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据供应链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
2025年第二季度(W14-W26),小米以16.63%的份额,排名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第一,激活量1141.76万台,同比增长 7.39%。
而vivo、OPPO、华为紧随其后,分别位列二至四名。
图源:雷军微博
对于这次不动声色的登顶,雷军也在第一时间转发并@小米手机总裁卢伟冰,表示,“祝贺小米手机团队。”
事实上,这个“第一”来得并不突然。
把时间拨回今年一季度,我们会发现,彼时的小米,就已经在出货量上实现了“十年回归”。
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7090万部,小米出货量达1330万部,份额高达19%,同比增长40%。
报告中提到,受益于产品和渠道协同效应,小米在2025年第一季度,重新夺回了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首位的宝座。
而距离上一次小米手机的登顶,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图源:Canalys
而今,在“激活量”这项更加贴近真实消费者使用的维度上,小米再次站上第一,等于为市场加了一道“实锤”。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战略布局看似跨界,实则统一。
雷军曾多次强调,小米的核心是“人车家全生态”。
在电商天下看来,手机业务的稳定增长与汽车业务的跃升,本质上是同一系统内部的协同提效:
正是手机产品的稳健,为造车留下了充足的现金流与供应链基础;而汽车的热度反哺,也正在推高小米品牌在年轻人中的整体印象。
换句话说,小米已经不再是那个以“性价比”著称的“硬件堆砌厂”,它更像是正在走向体系化、生态化的生活科技集团。
手机是底盘,汽车是长矛,智能家居是盾牌,这一套“人车家”组合拳,正在完成从设想到现实的闭环。
当交付量突破30万,小米汽车已经用实力告别了“只会开发布会”的质疑;
当手机激活量重回第一,小米手机也证明了自己不是“昙花一现”的幸运儿。
雷军的双喜临门,是一个品牌十年磨一剑后的厚积薄发,更是一个企业家对长期主义的最好注脚。
未来的挑战仍然无数,但至少今天我们可以看见,在回应市场期待的路上,小米的步伐越来越稳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