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正经历着与马斯克相似的挑战,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步入了产能的严峻考验。2017年,特斯拉Model 3量产计划的推进让马斯克夜不能寐,他奔波于各大工厂之间,每日仅休息数小时,只为实现每周5000辆的生产目标。而今,雷军也站在了小米汽车产能爬坡的关键节点,刚从SU7的产能困境中解脱,又迎来了YU7带来的新一轮挑战。
面对漫长的交付周期,竞争对手们纷纷采取行动。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在YU7发布会当天便宣布了全系现金补贴政策,小鹏汽车紧急调整G7的定价策略,特斯拉也推出了新的车型和优惠政策。蔚来、极氪等品牌同样不甘示弱,推出了一系列购车优惠,试图在这场产能大战中抢占先机。在雷军的微博评论区,部分用户表达了退还定金的意愿,闲鱼平台上更是出现了大量YU7订单的转让信息。
为了缓解产能压力,小米汽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6月起,小米汽车开始紧急招工,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并明确了年龄、性别及倒班要求。同时,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也在6月中旬主体竣工,7月初启动了试点投产。这座占地53公顷的工厂预计年产能可达15万辆,为小米汽车的产能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小米还计划在二期厂区东侧建设第三座工厂,进一步扩大产能。
在供应链方面,小米汽车与供应商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宁德时代作为YU7 Max/Pro版三元锂电池的独家供应商,对小米汽车的支持不遗余力。富特科技等供应商也在根据小米汽车的需求实施扩产等方案。部分供应商甚至为了支持小米汽车,倾斜了产能,导致其他客户的订单受到影响。自2月起,小米汽车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旨在提高全链条效率,为产能爬坡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