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第一款SUV,已经被“退车”了!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一直以来,靠着流量与产品给车圈“上了一课”的雷军,正在被泼天流量反向上课。

还记得前段时间雷军忆往昔,发出“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的感慨,如今看了似乎早了些,风暴仍在扩散。

昨日,雷军在微博正式宣布小米YU7发布会定档于5月22日晚7点,同时还有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 Ultra,堪称科技春晚。

图源:微博@雷军

但网上舆论有些不解风情,雷军首款SUV的呐喊声还未落地,一系列退订、维权贴、预约二维码被修改等烦心事就找上了门。

放眼整个车圈,小米汽车的这番抓马遭遇或许是头一遭。

黑公关的狙击肯定是少不了的,但究竟是否为流量双刃剑的另一面值得深思,毕竟近期还有小米SU7 Ultra宣传、小米汽车质量争议等问题缠身。

这些对首次亮相的小米YU7的的口碑和销售会带来哪些影响,恐怕雷军心里也没有底。

极致的流量关注意味着极致的审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威力小米也有所体验,如今最缺的或许是方方面面的安全感!

小米YU7是诞生在泼天流量之下的,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也是在各种争议夹缝中的,这款车的成功与否对小米汽车而言意义重大,得以检验流量法则是否有效,以及两条腿走路的坚实支撑能否如愿。

对照小米SU7以及小米SU7 Ultra的成功姿态,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小米YU7已经预订了下一个爆款席位。

所以这一次的诸多危机,被认为更像是无奈的狙击,背地里使绊子。

事实也是如此,还未正式发布,网上已有小米YU7的质量维权贴,甚至还有车主宣称要求小米退车。

一些截图显示,“小米YU7发布会看完有点失望;设计上还是老毛病;雷军总说为发烧而生,可这车既没颠覆性技术,性价比也不高,纯粹靠营销收割情怀。”

看起来为发布会结束后准备的帖子被提前点了发送,除此之外,还有宣称小米YU7“机油泄露”、“车门缝隙过大”、“车玻璃过于脆弱”等帖子出现。

更离谱的还有小米YU7联合起来向雷军讨说法的帖子,可以说车还没上市,后续的一系列坑已经挖好了,就等着小米往里跳了。

当然还有腹黑一点的想法,认为这类帖子只是营销手段罢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黑红也是红”。

虽然雷总一贯以营销而闻名,但我想这种对着自家产品泼脏水的事实在不会是自己人干的。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小米法务部发文,宣布告破了一起对小米公司长时间,有针对性的抹黑团伙,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小米告黑成功的消息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同时也是向各方势力放出狠话,胆敢捣乱别怪我不客气。

雷军还亲自回应了,小米YU7的预约二维码存在被第三方篡改的情况。

看得出,小米公司正努力为小米YU7的问世保驾护航,果然是顶流的待遇,油然而生一种宫斗戏女主角的感觉。

细究车圈顶流的使命,首先在流量和关注度这一块小米YU7已然够格了。

但要想担得起这个头衔,硬实力这一块是必须要跟上的,如技术普惠与性能标杆、智能生态的重构、行业标准的坚定贯彻者等。

流量已经摆好了酒席,新人亮相若拉垮,反噬想必不会留情!

那个时候,以上的诸多虚假攻击很可能真实上演。

流量越旺盛,焦虑感就会越叠加,小米汽车如今最欠缺的其实是安全感。

这话怎么理解?

相较于燃油车经历过上百年时间反复打磨出的汽车安全标准,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电池安全、数据安全的探索其实是正常的。

但不正常的地方在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操作让消费者真真切切吃到了苦头,如何将这方面的问题摆上台面引起重视?

自然是抓一个典型案例,最好是顶流品牌,于是小米汽车成了被选中的那个人。

先来回顾一下小米汽车创造过的销量奇迹,如SU7在2025年4月单月销量达28,585辆,登顶中国汽车市场“10 万以上价位段”销量冠军(不分能源形式);小米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订单即突破1万台。

 

硬币的另一面,这两款爆款车型正陷入各自的争议中,SU Ultra被车主怒斥“4.2万买个带孔的盖子!”

虽然小米方面尽可能的寻求解决方案,但部分车主与准车主们认为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车和退还定金,双方沟通并不顺利。

最近多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爆出“退订遭遇60天冷静期”,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回应称:“基于当前现状,您的订单我们不会继续生产,原预计交付周期作废。如您想继续提车,您可在60日内,联系我们沟通继续生产。若超出60日您未能沟通申请继续生产,则视您确实无提车意愿,我们再协商取消订单相关事宜。”

图源:微博@新闻晨报

毫无疑问,这起事件的纠葛已经让小米汽车吃尽了苦头,染上了些不信任情绪。

除此之外,小米SU7被质疑前保险杠靠近大灯处出现一些形变,同样是朝质量方面开了一枪。

小米汽车称:“经过排查,我们发现极小范围的小米SU7,车辆保险杠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在经过阳光暴晒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变形。如果您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将为您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时间约1小时内)。”

事实证明,流量拔高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期待,一旦出现问题会被无限放大到台前。

所以小米汽车的安全感只是向自己索取,从车圈新人到老手的这条路不单是销量端的成长,还需要全方位的进化。

有这么一句略显锋利的比喻:小米汽车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流量。

这个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还记得小米SU7上市时,从工厂到交付到用户手上的那一刻,每一处使用体验和细节展示,都可能成为反复滚动的热搜话题。

这般极致关注是伴随小米汽车全过程的,当然也包括售后的问题。

正因此,小米汽车任何“不完美之处”都无处遁形,在聚光灯下等待全网检阅是必不可少的,一次事故就可能演变成被添油加醋的“质量门”。

如今小米YU7即将问世,这个问题反而越发膨胀,已经容不得忽视了。

因此小米汽车的辟谣虽然及时,但谣言已经被过分稀释了,强烈的负面情绪真真切切的被种下了,真相被冲得很散。

之前咱们说过,在雷军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位总裁CEO在公共场域下呈现这样一副接地气的形象,他消解了总裁身份的庄严与威仪,也为自己趟出了一条别样的出圈之路,博得了泼天的流量与路人缘。

图源:雷军微博

这种无法复制的企业家IP,成为了小米无限情感链接用户的最便捷的渠道。

一次健身房打卡,评论区都能沸腾一片,各类营销号的头条也随之跟进。

但这种关系仅限于产品与人设相安无事的前提下,一旦出现坍塌,雷军的个人IP必须是首先遭到攻击的。

正如有网友质疑,雷军为用户开车门可以发微博上热搜,为什么不肯正面回应一下宣传质疑呢?

用企业分工不同显然无法平息网友们的怒火,这是个人IP与企业深度绑定后的高风险性的一种体现,董明珠偶尔惹火的言论同样是这个道理。

归根结底,小米汽车从车圈新人到老手的转变来得有些太快,以至于其自身都反应不足。

当然了,如今面对流量双刃剑的威力,公关方面的出击是化解舆情的一种手段,但长远来看,只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跟上一流水准,才能流量河道疏通。

毕竟这是一个擅长造神的时代,更是一个擅长毁神的时代。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