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业务因一起涉及首款车型SU7 Ultra的维权事件而备受瞩目。事件的起因是有关小米汽车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的争议,这一风波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报道,小米汽车的“挖孔版”前舱盖在宣传中被描绘得极具特色,声称拥有独特的内部结构和风道设计,且普通版车型无法改装。然而,车主们在购买并安装后发现,这一部件可能只是外观上的装饰,并无实际宣传的空气动力学功能。这一发现让车主们感到被欺骗,认为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
随着车主们的不满情绪升级,一场维权行动悄然展开。车主代表与小米汽车高层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双方未能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据车主代表透露,在谈判过程中,小米方面承认了在宣传上存在的问题,但表示如果同意用户退订,将对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业务崩塌。
面对这一僵局,车主们并未退缩。他们表示,愿意继续与小米汽车进行沟通,但如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他们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据车主组织透露,目前已有超过70名车主加入维权诉讼群,计划共同起诉小米汽车虚假宣传,并要求“退一赔三”。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也在个人微博上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他否认了自己在谈判中发表过“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崩塌”的言论,并表示相关报道均为不实内容。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也转发了李肖爽的微博,并鼓励他直面用户问题,倾听大家的反馈。
这场维权事件不仅对小米汽车的声誉造成了影响,也对小米集团的股价带来了波动。在事件发酵后的几天里,小米集团的股价一度下跌,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的信心受到考验。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升,但这一事件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汽车近期遭遇的唯一挑战。此前,小米集团股价还曾因一起车祸事件而受到影响。虽然股价在随后有所反弹,但此次“前舱盖风波”再次让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的未来产生了担忧。
目前,小米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将是小米汽车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