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下降,雷军终究扛不住了

由小米SU7 Ultra宣传问题引起的疾风骤雨般的攻势,仍在席卷着雷军以及小米汽车!

昨天,#雷军微博设置关注100天才能评论#话题登上热搜,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称:主要是为了防水军。

事实上,自从退车风波爆发,雷军的评论区的确有了些不合群的声音,这些人有的是车主,当然也有人认为里面充斥着来捣乱的黑粉。

咱们都知道,自从3月底小米SU7事故爆发后,雷军社交媒体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直到最近几天才宣布要重回正常节奏,再次做回掌管流量的神。

但很多人都在说,小米模式正在被流量反噬,这次小米SU7 Ultra风波足以说明问题,流量的双刃剑威力一览无遗。

不过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流量崇拜这一招让自己完成了出世即成功的壮举,完全切割相当于自断一臂。

我想此时此刻雷军的心里是挣扎的,因为舆论重拳、宣传问题、销量起伏等质疑压得小米汽车喘不过气。

如何从泥沼中突围,雷军和小米汽车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01雷军要捍卫正常宣发节奏

这是一个擅长造神的时代,更是一个擅长毁神的时代。

以至于有人感慨,造神千万别选活人,因为一定会翻车。

企业大佬们不是不知道每一波流量都被标明了反噬的代价,但看着小米汽车上市后的“泼天流量”,还是让车圈明白了成为超级IP之后的威力:砸钱都砸不出的传播数据,仅凭老板一人就可以实现;卖车不仅仅是卖车,还可以是卖话题。

雷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成功的一部分要归功时代:“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勤奋,我觉得永远不要低估风口的重要性。”

流量对当下车圈的加持作用,正是风口的一部分。数据显示,小米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量为13.68万辆,刷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品牌首年交付量纪录;52.99万的小米SU7 Ultra,上市 72 小时大定突破1.9万台。

很难用具体数据说明营销的威力,但雷军这一次迫切回归营销场的姿态足够说明问题。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发文:“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他同时更新了健身打卡日常,这是其回归正常宣发节奏的宣言。

与此同时,与雷军一块登上热搜的是SU7 Ultra风波升级,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成为了雷军正常宣发的一根刺。

毕竟小米汽车已经给出了解释与解决方案,但网友们还是希望雷军站出来给予解释,因为雷总的光芒是许多人选购小米汽车的首要动力。

不过小米的态度似乎很明确,那就是解决问题有专门的渠道,切勿影响其他方面。

正因如此,雷军微博评论设限,誓要捍卫正常宣发节奏。

而且昨日小米还公布了一起网络侵权纠纷,一位博主因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侮辱雷军、小米,被判道歉并赔偿6万元!

这正是小米对于坚决捍卫自身权益的一个信号,释放得恰到好处。

但回过头来看,雷军或许该重温自己说过的话——造车的确是小米史上最疯狂的决定。

特别是他把自己的个人IP跟小米汽车强烈地强绑定在了一起,一旦出事,大规模的舆论都会要求雷军来亲自作出回应,并持续回应。

02小米汽车销量过山车

抛开销量谈一切,就是耍流氓。

小米汽车的焦虑不无道理,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今年16周到19周,小米汽车(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

这些数据换到其他车企身上或许不足为奇,但小米汽车很久没吃过这种苦头了。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小米SU7 Ultra的风波或许会对其销量造成一定影响,这是雷军和小米汽车遭遇的大考。

其实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3月29日,第13周),小米SU7的销量经历了起伏,在今年第13周~16周的销量分别为0.71万辆、0.46万辆,0.58万辆和0.67万辆。在第16周达到近期销量高点后,小米SU7 随后周销量连续环比下降。

如今事故原因仍未完全出炉,后续销量究竟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或许没人敢肯定。

更要命的是,下一代小米YU7正处于上市前夕,本次风波如果影响到其他车型想必是小米最不愿看到的。

我想这也是雷军着急恢复正常宣发节奏的原因之一,之前的上海车展,小米YU7就未出现,当然有规避舆论的考量。

按照小米汽车打造爆款的能力,极大可能这将是继小米SU7之外,又一个顶流新车。

现在距离这款车的发布时间最多也只有一个半月,雷军必须回来,质疑与拷问也必须平息,以确保这款车万无一失。

毕竟在SUV领域,仍旧是群狼虎视眈眈的局面,问界、蔚来、理想、小鹏、极氪、特斯拉,个个都是一幅要将对手生吞活剥的架势。

如今随着雷军重回一线营销场,小米又捡起了自己最强武器,但最新阶段的营销该怎么玩是个问题。

因为如今人们对于雷军搞营销的看法开始分野,认为IP生意的过度曝光,会增加品牌的脆性。

笼罩在巨大的流量下到底该如何把控风险,或许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03成神之后

站在整个行业视角来看,雷军和小米汽车如今的遭遇其他新势力车企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的拷打只多不少。

但雷军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车圈几乎唯一一个“大男主剧本”,这条路能否走通意味着流量对车圈的作用能否持续。

时至今日,除了all in的雷军还在网红之路上往前冲,其他大佬们都在风潮过后基本进入了幕后“隐身”模式。

这是雷军的一种天赋。

如小米卫生巾、小米之家能够成为全网许愿的对象,这都是雷军营销成功的一面。

现在,小米汽车又以性价比策略整顿了汽车圈,作为消费者,我们感受到的是雷军作为“雷神”带来的“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甚至可以说,小米是一众新势力车企中成功建立起自己品牌信仰的车企,这种无与伦比的忠诚度,体现在销量以及小米汽车的热度上。

但另一方面,恰恰是这样的车企更容易承受关注的反转,流量反噬是一部分,把拥有和其他车企一样的顽疾摆在台前,让更多的人评议不是件容易事。

正因如此,“3·29小米SU7爆燃事故”以及小米SU7 Ultra宣传事件影响力才会如此庞大。

以往人们爱雷军的谦逊有礼、爱他的富而能仁,爱他人到中年眼里依然有光不油腻,爱他拥有千亿资产但从不高高在上、也没有爹味......

但当产品问题横亘在眼前时,爱意会尽数转化为恨意!小米汽车的困境,其实是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样本。

它警示行业:流量可以快速制造爆款,但无法替代对制造业的敬畏;参数能够点燃消费冲动,但只有真实价值才能维系品牌生命。

当然了,对于一家新车企,问世即成功以及算得上奇迹了。

接下来,雷军和小米汽车需要持续升级,用实际行动化解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深层矛盾。

属于雷军的造车路上的磨砺或许才刚刚开始。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