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装"黑科技"竟能自动调温!山东智造领跑6000亿赛道
“过去工装主要满足耐穿的需求,现在则向更智能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成为帮助穿着者更好适应工作需求的‘智能伙伴’。”日前,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工装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现场,迪尚集团总经理朱洪韬,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研发中的新产品。这款市政环卫服装,除了在关节处有人们熟悉的反光条设计,更有“看不见”的智能感知温控纤维技术,借助热敏聚合物与形状记忆材料实时调节穿着体感。
“国内工装预估有6000亿元至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会出现3到5家千亿级企业。”朱洪韬介绍,迪尚集团通过创新应用AI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化设计体系和动态试穿体验,目前,已实现10余个细分工装行业的专业化生产制造,近两年,年销售额一直保持着20%—30%的增长。
今年1—2月,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开门红,主要运行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营业收入464.37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39.7%,高于全国38.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已超过90%,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逐步成为企业生产常态。有了智能技术支撑,企业深挖新增长点,在新赛道上闯出一片天。”省工信厅轻工纺织产业处处长管晓艳介绍。
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放到服装织材这种应用场景,传统机械臂大多难以适应高度精巧且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化生产需求。在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车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织材行业机器人”项目去年已顺利通过中期验收,今年下半年将完成结项验收。已建成的机织示范线上,14类机器人带动实现93.5%的产线自动化率,专用末端执行器可完成织材柔性对象的繁杂作业,专用机器人则可在织材产线中的不同工序和设备间进行高效衔接,确保长流程跨工序的智能管控。
近几年,即发集团的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今年新建的纺织先进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将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慎添表示,数字化变革牵引着制造商主导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向产业链、供应链到终端客户的全链路协同。目前,即发集团自主建立的“衣链云”采购贸易平台,已链接2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近1000家供应商,形成集中采购、协同制造、贸易运营持续优化的新优势,有效促进了产销链供需对接。
三阳服装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晓英透露,近两年,企业投资6亿元建造了数字时尚文化创意中心,将AI互动、3D设计、智能生产、个性定制等多业态融为一体,通过塑造新型消费场景加强创意孵化、拉动消费。现在,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扩展生产基地,组建新团队开拓欧洲、南美、日本等海外市场。
“生产制造是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优势环节,但是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智能技术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深度融合,短板正被逐步补齐,带动孕育出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终端消费品牌。”管晓艳介绍,山东将加快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柔性生产线改造,挖掘基于消费数据的生产销售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先产后销”向“先销后产”模式转变。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