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顺日报
紫云:
农业机械化赋能水稻育秧
□本报记者 姚福进
当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场坡机械化育秧点,一条水稻育秧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育苗现场,村民们将空秧盘整齐摆放在生产线一端的传送带上,自动化设备随即完成填入营养土、浇水、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序。随后,村民们从生产线另一端小心取下装满基质、播好种的秧盘,叠放整齐后移至一旁的大棚,准备催芽,整个流程繁忙而有序。
牛场坡村党支部书记王登春介绍:“牛场坡村机械化水稻育秧点计划培育11600盘秧苗,可满足牛场坡坝区720余亩良田的需求。过去人工育秧效率低,现在机械化育秧一天的育秧量就能满足几百亩田的插秧需求,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培育出的秧苗整齐健壮,成活率和质量都大幅提升。”
在坝羊镇红院村机械化育秧点,同样有许多村民在育秧流水线上忙碌。红院村村主任陆兵表示:“育秧盘放入大棚,经过4天恒温催芽,种子就能长出茁壮的芽苗。之后将育秧盘移至整理好的水田,帮助秧苗适应生长环境。今年,我村机械化育秧点计划培育4.8万盘秧苗,除满足红院坝区的机械化插秧需求外,剩余部分将出售给周边村寨。”
陆兵说,红院村已连续多年采用机械化育秧。育出的秧苗除满足本地坝区需求外,还以16元每盘的价格对外出售。除去每盘约12元的成本,村合作社还能获得一定利润。
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推广站站长陈运良介绍:“今年,紫云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猫营镇牛场坡坝区、坝羊镇红院坝区等区域推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并在红院村、牛场坡村建成两条机械化育秧示范点,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实现全程机械化。通过在耕、种、防、收等环节示范推广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逐步推广山地小微型农业机械,有效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据介绍,紫云在水稻育秧筹备工作中,采用毯状育秧和钵体育秧相结合的方式,在稳定毯状秧苗机械化插秧的基础上,推广机械化钵苗移栽技术,进一步扩大工厂化育秧的影响力,打造试验示范点,力争今年工厂化育秧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同时,提前做好油菜全程收割和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准备工作。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扎实落实农机惠民政策,强化农机农技服务。目前,全县1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100余台大型农机具,服务范围覆盖12个乡镇街道。加上农户自购的小农机具,全县共有大小农机2.3万余台,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