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电车续航问题能否彻底解决?

近年来,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尽管当前主流车型标称续航已突破600公里,但实际表现受驾驶习惯、气温及路况影响显著,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活性降低、充放电功率下降,续航衰减可达30%以上。不过,随着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十年后这一难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缓解。

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是核心驱动力。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倒计时,其能量密度可达传统锂电池的2-3倍。例如,上汽集团计划2026年量产的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蔚来汽车半固态电池技术使储能效率显著提升。更值得期待的是,我国太蓝新能源研发的超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实测能量密度达720Wh/kg,若实现量产,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可轻松突破1000公里。此外,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第三代无模组电池包通过结构创新,已助力部分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消除焦虑。当前,800V高压快充技术已成高端车型标配,极氪007搭载的麒麟电池支持4C快充,10分钟可补能473公里。未来十年,超充网络覆盖率有望提升至90%以上,华为、特斯拉等企业已制定相关计划。同时,换电模式作为补充方案,蔚来汽车已建成3003座换电站,2024年单日换电服务超7万次,其“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补能体系为长途出行提供保障。

不过,技术突破仍需跨越成本与安全门槛。固态电池虽性能优异,但制造成本高、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大功率快充长期使用可能加速电池老化,影响安全性。此外,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体系也需同步完善,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十年后,电动汽车续航问题或将通过“电池技术+补能网络”的双重突破实现质的飞跃。当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加油级”水平时,里程焦虑或将真正成为历史。


(汽车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