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撞击护栏的电动车在5分钟内被火焰吞噬;地下车库内,一辆静止充电的汽车突然冒烟,最终引燃相邻三台车……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无数人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但这样的“安全焦虑”,或许将在明年迎来转折——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提出:2026年7月1日起,电动汽车电池在事故中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所以,如果你想买电动汽车,又担心不安全的,可以等等,明年7月后再下手。
过去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0万辆飙升至950万辆,但与之相伴的是一组沉重数据:
2024年中国汽车召回量突破1119万辆,新能源车占比飙升至33%,而因“起火风险”召回的新能源汽车达38.07万辆,其中28.3万辆涉及电池问题;
某头部保险公司数据显示,电动车全损率是燃油车的2.3倍,电池起火占出险原因47%。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当前动力电池的技术瓶颈。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液态电解质都如同“隐形的火药桶”——一旦碰撞导致电芯变形、隔膜破裂,正负极短路产生的热量会引发链式反应,短短数秒内温度突破800℃,最终演变成爆燃。更危险的是,电池包往往位于底盘,起火后火焰会从车底向上蔓延,留给乘员的逃生时间只有5分钟。
即将实施的GB38031-2025标准,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这种强制要求之下,车企们必须遵守,必须配备这种新的电池才行,也就意味着未来动不动就起火、甚至爆炸的电动车,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障了。
对于计划购车的消费者,新规实施可能带来三重考量:
1. 安全性能代际差
2026年7月后生产的车型将全面搭载新标准电池,其安全性与现款产品存在代际差距,所以如果不急,真的可以持币观望一下。
2. 要不要等固态电池的汽车?
当然,也有人说不如等固态电池,但固态电池,至少得2027年后,且初期成本会很高,未必会规模普及,所以等固态电池不太现实,更何况只要现有的电池安全了,固态不固态的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新国标不仅关乎安全,更将重构产业格局:
淘汰赛开启:约30%中小电池厂因技术不达标面临出局;
保险变革:据称符合新国标车型保费有望下降25%。
电动车的安全焦虑,本质是技术进步与消费预期的赛跑,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安全是最大的底气,所以我觉得,想买车的人,真可以等等,等到明年7月份,时间真不久,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