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大王”伍尔特:一年从我国赚走上千亿,却被误以为是国企

说起德国的知名企业,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大众、宝马、奔驰等知名车企。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但其实德国还有这样一家公司,他的规模虽然那比不上奔驰宝马,但却仅凭一颗“螺丝钉”,就能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更可怕的是,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这家公司每年都能从我国转走上千亿,可由于平日里他太过低调,让很多人都错误地以为他是一家“国企”。

那这究竟是家怎样的企业?他的身上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内容图片

从废墟中崛起的螺丝帝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德国各地都是战争留下的破坏痕迹,在一堆废墟中,阿道夫·伍尔特的小作坊显得特别不起眼。

伍尔特父子仔细计算剩余的螺丝、螺帽和垫片数量,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金属零件,却寄托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家小小的作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会发展成为全球装配行业的领头羊。

内容图片

年轻的莱恩·伍尔特在19岁那年,子承父业接管了家族生意,当时德国正经历战后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在重建。

但莱恩·伍尔特没有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选择通过低价出售劣质螺丝来快速赚钱,反而时刻谨记父亲的告诫:“一颗螺丝松了,整台机器都可能报废。做这行,信誉比命重要。”

内容图片

因此,莱恩·伍尔特把精力都放在了研发高质量、高精度的紧固件上,他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力求生产的螺丝“拧三圈就能完美紧固”

这样的工匠精神深入莱恩·伍尔特的骨髓,所以即使是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伍尔特也依然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并没有因此缩减开支。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不断扩展产品种类,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企业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内容图片

务实的“土味营销”

1994年,伍尔特正式进入中国,它并没有像其他外企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选择了一种接地气的营销方式。

伍尔特不做明星代言,也不投放电视广告,甚至连气派的展厅都没有,而是依靠销售员直接推广产品。

他们背着螺丝样品,活跃在长三角的汽配市场、珠三角的电子厂和华北的建筑工地,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客户了解伍尔特的产品质量。

内容图片

如果客户对价格有疑问,销售员会现场演示两种螺丝的性能差异:用普通螺丝和伍尔特螺丝分别安装轮胎,扭力扳手上的数值差异立刻就能看出来。

虽然方法看似简单,但伍尔特螺丝凭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如今,国内大部分豪华车4S店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内容图片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解决鸟巢建设中的特殊防松螺丝问题,伍尔特工程师带着专利产品长期驻扎在工地。

他们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中国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伍尔特是一家能够承担国家级工程的国有企业。

内容图片

500年计划的长期主义

资本市场都想快速赚钱,但伍尔特公司不一样,它始终坚持家族企业模式,完全由家族掌控,不通过上市来融资。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家一年收入超过一千亿的公司,只有很少一部分零件是自己生产的,绝大部分都交给别的厂家生产。

但伍尔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他们的德国总部有个特别的地方,叫“螺丝监狱”,只要抽查发现有一批产品不合格,整条生产线就会立刻停止生产。

内容图片

一家合作了二十年的老供应商,因为私下更换了更便宜的钢材,结果第二天就被立刻从供应商名单中除名,合作关系彻底终止。

伍尔特公司对于这种行为绝对不允许,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以此来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这种严格的管理手段,体现了伍尔特对产品品质毫不妥协的决心,但也正是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才保证了伍尔特产品一贯的高品质。

内容图片

伍尔特公司不仅仅对供应商有高标准,对自己也一样严格,面对电商平台希望降价促销的要求,伍尔特中国区总裁明确拒绝:“我们的螺丝耐用性是普通产品的八倍,不能只比价格。”

这种坚持高品质的策略,反而让伍尔特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会,所以在2022年,伍尔特在中国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40%。

内容图片

在浙江嘉兴的伍尔特物流仓库,每天都有20万个包裹发往全国各地,令人惊讶的是,这座亚洲最大的紧固件仓库,竟然还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设备。

工程师解释说,当年的设计就考虑到了未来的升级需求,现在只要更换芯片,效率依然远超新设备。

内容图片

伍尔特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体现在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伍尔特家族目光长远,制定了长达500年的发展规划,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他们坚持高投入研发,每年拿出15%的营收用于技术创新,精益求精。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螺丝防锈涂层,也经历了多次升级,如今已是第27代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伍尔特紧跟时代,成功研发出“导电防松螺丝”,这项创新技术备受瞩目,甚至吸引了特斯拉供应链总监亲自前往德国,与伍尔特洽谈合作。

内容图片

一颗螺丝钉的哲学

在伍尔特公司,大家没有专属办公室,连董事长都和销售员一起用咖啡机,这家公司一年里最重要的活动不是公布业绩,而是给表现突出的员工颁发镶钻胸针。

这种将工作做到极致,甚至变成一种信念的企业文化,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学习的。

内容图片

相比之下,国内制造业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缺乏像伍尔特那样专注和长期投入的精神。

伍尔特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企业做大的案例,更代表了德国制造业的精髓。

它告诉我们,制造行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可能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