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沈东军
来 源:正和岛
长期主义现在是个热门话题,就如过去的“风口说”,当社会上没有风口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长期主义。
可是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呢,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人不多,我也来参与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我认为不要因为长期主义里有“长期”两个字,我们就简单的认为做事只要坚持长期就是长期主义了。
真正的长期主义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形而上学,即我们能看到和摸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现象层面的。这些现象层面的事物都是流变的、不确定的,而现象层面背后那个理念、逻格斯,才是事物的本体。理念、逻格斯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称为存在,巴门尼德说,“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理念、逻格斯、存在”这些事物背后的规律被亚里士多德统称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发展成为西方哲学,当形而上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就成为了科学。
形而上学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现象层面事物,它是永恒的,不变的。就比如三角形的建筑、三角形的玩具,三角形的家具,这些建筑、玩具、家具都是流变的现象层面的事物,他们是不断在变化的,而作为这些物件背后的三角形的物理属性却是永恒不变的。三角形的那个不变的属性就是古希腊人说的形而上学。
我认为,真正的长期主义,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形而上学开展工作。
彼得·德鲁克说,卓越的企业,都是波澜不惊的。这是因为那些卓越的企业,他们始终坚持在做关键的少数动作。当企业坚持了那些关键的少数动作,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就一定会产生。
01、贝佐斯追求的“不变”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
他说,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把所有资源 all in 在不变的事物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原则。
那么,贝佐斯所谓的那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在瞬息万变的零售业当中,非常非常普通的三件事情:
第一,无限选择。
第二,最低价格。
第三,快速配送。
贝佐斯说,即便再过十年也不会有客户跳出来说:“哎,贝佐斯,I love you,I love 亚马逊,但是我就希望你那价格再贵一点,我希望你的配送慢一点。”
贝佐斯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长期主义,而他的长期主义是建立在亚马逊客户需求的“不变”本质理解上的。
长期主义并不是只可以用在公司战略层面上,每名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长期主义精神。
比如在莱绅通灵,我要求每名管理人员对团队成员在制定KPI绩效时,都必须遵循KPI管理7步骤。这7个步骤是:共识、制定、分解、辅导、反馈、评估、激励。这7个步骤的闭环就是要达成绩效管理背后相对稳定的理念和逻辑,不同的人每个年度的具体绩效是会变化的,而一个好的绩效管理背后的理念和逻辑却是不变的。
领导者如果在工作中减少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就会带来绩效管理的失败,能够坚持把必要的动作做到位,就是长期主义思想。
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和简单的愚公移山精神,而是在吃透事物本质基础上的坚持。
宋朝思想家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里说了胸有成竹的故事: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
他说厉害的画家在画竹子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的形象,所谓绘画,不过是把心中已经有的竹子形象立即体现在画纸上而已。
而那些不会画画的人,心中并没有竹子的形象,不过是凭着感觉一个竹结一个竹结地接起来,一个竹叶一个竹叶地堆上去。
这也是成语胸有成竹的典故。
缺乏长期思维的人,工作就如苏轼笔下不会画画的人,工作前没有完整规划,更不懂工作背后的逻辑,工作中凭着感觉,走一步是一步。
02、深井思维
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工作就如打井,需要有深井思维。所谓深井思维,就是坚持在一个点上持之以恒努力突破。
很多人没有深井思维,工作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就像打井,遇到困难就换个地方打,结果地下留下了很多打了一半的井,始终见不到水出来。其实有换那么多地方的功夫,如果坚持在一个点上坚持打下去,一定会有水出来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学英语这件事情上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学英语时曾经换过很多教材,从《陈琳英语》《许国章英语》《疯狂英语》到《新概念英语》。后来别人对他说,其实任何一本教材,只要坚持,都能把英语学好。他的事例印证了那句话:如果你不会游泳,换再多的游泳池都没有用。
坚持长期主义,需要我们知道辩证法里的一个法则,量变到质变。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的变化。
就如烧开水,水温如果不经历必要的加热过程,半途停止了加热,水是永远烧不开的。
如果小伙子追求美女,需要送10次玫瑰花,而你只送到9次就停止了,也许你永远娶不上媳妇。
量变到质变的法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买的是半程车票,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长期主义也体现在我们平时读书上。我看书有一个小口诀:把书读厚了;把书读薄了;把书读没了。
把书读厚了,是说在读书时,我会展开很多联想,把书中场景带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从书中看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
把书读薄了,是说任何好书,真正的创新观点不会很多,书中内容大部分是在解释观点,论证观点,我们只需要记住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可以了。
把书读没了,是把书中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写字,不会考虑主谓宾定状补,不会考虑语法问题,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变成自己的习惯。
我读书喜欢读旧书,一本书反复地读,同样一本书,不同年龄阅读,感受完全不同。同样一本书,读第一遍和读第三遍,感受完全不同。
03、时间滞延
系统思维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时间滞延。
时间滞延不同于辩证法里的量变到质变,它是指我们做任何活动,从活动开始到产生结果会有一段时间延后。就像我们洗澡,打开水龙头,最先出来的一定是冷水,冷水需要流一会儿热水才会出来。从打开水龙头到热水的流出这段时间就叫时间滞延。
明白时间滞延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它产生的结果都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当我们努力工作时,绩效成绩并不会当时就显现出来,我们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得到升职加薪,没有得到表扬,我们会得出结论努力是没有用的。事实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就如水龙头里的热水,还在来的路上,可是我们却关闭了水龙头。
过去很优秀的员工,他们停止了努力和奋斗,他们身上优秀时的光环消退也需要一段时间。当他们停止努力时,“厄运”其实已经在路上了,而他们往往会觉得,我不努力也没有什么损失啊?其实厄运的到来也有时间滞延。
工作中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具有时间滞延的效应,只是有的时间滞延长,有的时间滞延比较短,有的效果明显,我们察觉得到,有的效果不明显,我们没有察觉到。
时间滞延带来的错误应对,往往是矫枉过正。就如我们打开水龙头,发现没有热水,我们不是等待热水慢慢到来,而是把水龙头尽量往热水方向调整。可是过了会儿,又会发现流出的水太热了。我们在热水和冷水间反复调整矫正,就是因为时间滞延效应而矫枉过正带来的震荡。
作为有长期思维思想的人,需要明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间滞延效应,并且能预判时间滞延的大概长短。管理人员在设计管理制度时,要尽量把反馈机制设计的时间滞延短些,让反馈链路尽量缩短。
作为管理者,要能区别出量变到质变和时间滞延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情况,应对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工作中量在变化,但是还没有到质变的临界点,那我们需要加紧努力,继续推动量的变化,促进质变的到来。如果是工作中系统的时间滞延,那我们需要的是等待,而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比如我们吃饭,一碗饭下肚了,要想想这一碗饭够不够?还是已经够了,不过是胃还没有给你吃饱了的信号?
很多时候,我们吃饭太快,明明已经吃饱了,但是因为胃还没有来得及给我们吃饱的信号,我们矫枉过正,又吃了一碗,结果吃撑了。
04、长期主义需要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员工
长期主义者更加考虑未来,短期主义者则更加关注当下。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论毅力》里说,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地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梁启超说,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他的终点的。
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毅力的人,都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而延迟满足是一种从儿时就有的天生能力。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人们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人们“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却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
然而,米歇尔在偶然与同样参加上述实验的三个女儿谈到她们幼儿园伙伴们的近况时,他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必然需要有一定毅力的员工,而有毅力的员工都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而从棉花糖实验可以看出,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选人开始。
05、最遥远的距离是捷径
在中国古老的智慧里,有很多关注长期主义的思想,比如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等。可是为什么在今天长期主义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或许和过去几十年社会上盛行的“短期主义”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巨大的变化下面每个行业都涌现出无数的机会。这些突如其来的机会就是所谓的“风口”,这就有了雷军的:“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过去中国四十年经济机会,就如一群人在海上航行突然发现一个荒岛,岛上牛马猎物成群,果树丰厚。第一批上岛的人哪里需要认真耕田放牧,每个人划块领地就吃喝不愁了。
这样的机会就是风口,或者说是发展红利。但是随着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竞争逐渐充分起来,红利和风口也就消失了。摆在大部分企业和大部分人面前的现实是:只有真正回到基础商业本质,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生存下去的现状。
缺乏风口和红利的时代,长期主义或许是一个难得的红利。企业和个人只要遵循事物背后的规律,长期或许是真正的“短期”。
长期主义不是简单地把做事情的周期做长,而是该做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哪怕是一件只需要很短时间的事情,也能体现出长期主义。
半程车票不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
买十束花能办成的事,而你买了九束,却不愿买那第十束,还有比你更蠢的人吗?
作者简介:沈东军,莱绅通灵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比利时利奥波德国王勋章获得者,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香港科技大学EMBA。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自媒体,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关商业利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