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旅游 > 旅游视野 > 正文

农历“六月六” 各民族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发布者:刘瑞玲  (优府网  — 旅游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洗晒节据旅游资讯了解,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

“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


农历“六月六” 各民族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洗晒节

旅游资讯了解,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尝新节

农历六月六日,又称“尝新节”“半年节”,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

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民间传说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回来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后,才有了水稻。

“尝新节”是瑶族、侗族、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畲族、景颇族、拉祜族、傈傈族等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些民族的尝新节是在农历七八月秋收时庆祝。


农历“六月六” 各民族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晾经节

传说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中经书掉进河里,赶紧捞起来晒干,而这天正是六月六,后来寺庙里就把六月六作为晒经书的日子。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

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

江苏民间称六月六为“翻经会”,是日,诸寺庙要曝晒藏经,僧人一天来不及搬晒,就招来信徒帮忙。语谓“翻经十次,他世可转男身”,僧人告诉妇女们,连续十年来翻经晒书,转世投胎后会变男身。在旧社会,妇女一生比男子更劳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都希望能变成男子更有自由,所以有了这种观念,都会自觉地去寺庙翻经晒书。

姑姑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回家又听到女婿的预谋,更加悔痛,于是幡然悔悟,翁婿和好,倍加亲善。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这一做法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个个争相效仿,也都在六月六日请回闺女,取其改过、解怨、免灾去难之意,相沿成习,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称为“姑姑节”。

据说,我国酒令之“六六大顺”,其原意就是源自“请姑姑”之俗:由于六月六日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这天天气晴好,让女儿顺顺利利回家来,时间久了,人们的这种思亲之情就反映在酒令中了。


农历“六月六” 各民族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天贶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遗风。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又有说天贶节起源于宋代颍州。宋神宗是一位迷信神仙的皇帝,传说他在颍州做太子时,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告诉别人说梦中神仙赐予他一部天书,读完就会当上皇帝。第三年,他果然当了皇帝。为此,他就钦定这天为天贶节,并将颍州改名顺昌,寓意飞黄腾达之地。

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桂东的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__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今年一定丰收。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事先捉到的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的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害虫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中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虫王节

六月六,又是民间的虫王节。六月间百虫滋生,尤其是蝗虫等,对农业是莫大威胁。人们一方面积极捕蝗,如利用火烧、以网捕捉、用土掩埋、众人围扑等方法,尽力消灭蝗虫;另一方面则祭祀虫王,如青苗神、刘猛将军、蝗蝻太尉等,祈求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同时也利用各种巫术手段驱虫。

虫王节也流行于黑龙江、吉林等满族聚居的地方。

布依族过小年

在布依族,“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来历传说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在人类早期,布依族的始祖“盘古”擅长种水稻,并把这种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民,后来盘古在六月六日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杀猪宰羊,包粽子,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一带,相传清同治九年六月初,兴义县大土豪刘三勾结龙广大地主刘四,屠杀安龙布依族群众。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于六月六日这天击败敌人。于是人们在这一节日中加进了纪念人民起义胜利的内容。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

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


农历“六月六” 各民族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苗族苗歌节

“苗歌节”,是苗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那天,苗族人民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歌节活动,来纪念为苗家争取自由幸福而战死沙场的苗族英雄。

在这一天,吃过了“眼屎”,湘黔过境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从高高的腊尔山上,从秀丽的乌巢河畔,从苗歌之乡的勾良苗寨,从凤凰山乡的五营四哨,来到“六月六”盛会的歌场,吹术叶、打花鼓、吹琐呐、吹芦笙、唱歌对歌。一时间,歌声四起,笑语满坡,他们放开歌喉,尽情歌唱,悠悠的苗歌声,你问我答,此起彼伏,几多的美好啊,几多的动听;唱得山泉水停止了流淌,唱得画眉鸟停止了歌唱。这时,老歌师唱起了古老的《缅怀歌》,那深沉古老的歌喉,那如泣如诉的情调,把人们带回了悠远古老的年代:

乌巢河水啊日日夜夜地流淌,有一条坟龙哟在潭里深深隐藏。勾良苗寨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为苗家争自由过上美好的时光。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啊,英雄斩杀了凶恶残忍的豺狼。月亮山顶的将星陨落苗寨哟,缅怀歌世世代代在苗山寨里传唱。

哈尼族六月节

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

六月节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成千上万的姑娘打着白伞、穿着白裤衩,像洁白娇艳的白杜鹃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里。小伙子们也成群结队,吹着把乌,弹着琴弦,目光在姑娘们的脸上流连着,中意后即离开自己的伙伴跟踪而去。片刻,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起来了,双方开始询问姓名、年龄、家庭,或有关天上地下百科知识的考试,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则就分道扬镳。

关于六月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哈尼族崇拜一个“神爷”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间,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了表示对威咀的虔诚,哈尼人扛来秋千,给他做骑的“白马”;采回松枝、青草、皮菜,筹办丰盛的饭菜和马料,迎接他进寨,并架起飞转的“磨秋”,以驱害除邪,保护山寨的安宁。从此世代相传,逐步演变成为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壮族过小年

农历六月初一是壮族一年一度的六月节(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七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相传,壮族首领农智高从敌人重围突破出来后,六月里经过的地方在六月过节,七月里经过的地方在七月过节。宋朝皇帝十分忌恨农智高,严禁人们纪念他,壮族人民于是把六月节称为六郎节,七月节称为七郎节,借过节之名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文山州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六月节是在农历六月初一举行。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做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农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语进行驱赶。在某些壮族村寨还举行隆重的体育运动,如:抢花炮、打篮球、赛马等等。

在这一天,壮族妇女染五色糯米饭,互相比较所染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以后还要将自己所染的五色饭背到娘家拜年,其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土家族晒龙袍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在土家族,“晒龙袍”是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此外,土家族六月六还有与天、地、神、年有关的丰富的节日习俗。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

侗族六月六

侗族人是古骆越人的一个分支。很久以前,他们从南方迁徙到现在的肇兴后,住了若干年,但总觉得肇兴这个居住环境不太好,人丁不旺,总想着另外寻找一个比这更好的地方居住下来。一天,一位名叫陆龙暖的侗族男子主动站出来,愿意自己前往探寻。然而,苦寻无果后,陆龙暖竟然走迷了路,只好投宿一户苗族人家。主人十分热情地款待了他,并为陆龙暖准备了许多食品,有腌鱼、腌肉、糯米饭,末了,还用一种宽大的竹叶(箭竹叶)一小包一小包地包了一些生糯米,嘱咐陆龙暖吃完熟食后,如果还到不了家,可以将这一包包的生米煮熟了吃。第二天,陆龙暖谢过主人匆匆上路,终于六月初六这一天回到了家乡。夜里,乡亲们闻讯聚集到陆龙暖家问长问短,寒暄之时,陆龙暖想起苗族人家为他准备的那些生糯米包还有剩余,便投入锅中煮。因谈兴正浓,也不知多久后才想起锅里还煮着糯米包。待打开锅盖,满屋飘香,尝一口,“赖饥贡”(汉语:很好吃),于是,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不一会便全部吃完了。以后每年六月六这一天,肇兴一带的侗家人便都要做这种糯米包,一是感谢那户苗族人家,二是感谢陆龙暖带回来这么好吃的食物,沿袭成俗,这种糯米包也就成了今天的粽粑。

侗族人过六月六十分热闹,一过就是几天,附近村寨的老人们利用节日联谊感情,姑娘小伙们则利用节日各自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年轻人的活动有踩歌堂、侗族琵琶、牛腿琴伴唱、行歌坐月、打歌仗、跳多耶舞等等,其中打歌仗最是热闹。

土族花儿会

“花儿会”是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于五峰山举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县西垣,因山峰形状与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峦,雾披云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每逢节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成千上万的民间歌手和正在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儿会”上,尽情地赛歌。

“花儿会”一般举行3天。比赛从每天清晨就开始,人们两人一对、三五人一伙地聚居在山头、坡下、河旁、林间互相对歌,看谁唱得好,看谁的歌儿美,歌儿多。唱得好听,自然会得到观众的称赞和褒奖;唱得不好,歌手们还会用歌儿嘲笑他。有些出名的歌手能从早唱到晚。花儿会还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

水族洗澡节

旅游指南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节,只有独山县温泉乡的居民有条件过。水族同胞从五、六十里地外赶到温泉乡的温泉洗澡,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热闹非凡。这个节日流传着青年阿勤拾金不昧,关心乡亲治疙痨(疥疮)的故事。


(旅游责编:刘瑞玲 )
标签:旅游资讯 旅游指南 农历六月六 节日习俗 2015年07月22日 11:0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