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是城市的诗。而每个中国人似乎都藏着一颗“院子心”。夏天,安抚自己在小院接地气,享树荫清凉,或躲去隐世古镇住古院,这是一种唤醒式的生活方式。唤醒身体中胭脂花窗的情结,用最安逸的方式享受院子里的小众私聚;活在院子,布置出的不只是品位,还是对生活的诚意。最精彩的夏天,在院子,何必去海边。旅游指南为你精心推荐风格各异的中国式庭院,喝杯清茶,看看鲜花,愿你一个院子梦。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满世界地寻找被遗失村落中的古宅,然后还原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院落,住在那样的房间里,头顶是百年老木框架,周围是流动性的空间,推开门是依稀可见的人间烟火。
初夏,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还有许多。北京、四川、云南,把餐厅酒吧搬进院子,到院子里去喝一杯,这种迁徙几乎是全国性的改变,只因为我们需要闻触自然。而更高级的方式是院子里的私厨体验和住进四季有鲜花的院子。
西南遗落世间的乡间古院——大理绕道至沙溪
曾经在群山环抱的深处,司登街是一处马帮云集,人货拥挤,马匪出没的驿站。如今,古老的大车店还好好地守着四方街最好的位置,可里面没有了马帮。沙溪有两千年的历史,这么偏僻的地方却有早期人类聚集,大概是缘于“盐”,大理自古就有一条贸易通道,要早于茶马古道,就是盐马古道。
从大理出发寻找这些散落的古镇,循着古人的足迹,一步一步走进那些被遗忘的古镇。大理向北行驶,忘记新通车的大丽高速,沿着洱海走在221省道上。到沙溪要5个小时,绝大多数都会先到剑川,再转往沙溪,这条路基本是沿着214国道,比较好走,另外一条偏僻的路是经过洱源后往西穿过一个村子,走条村级道路,翻越西山顶后,从山上远远就可以望见沙溪古镇了。相比大理,这里的白族民居更加原汁原味,他们喜欢在院子里种花,尤其喜欢桂花树,当开花的季节,满院飘香。
沙溪最中心的就是司登街,四方街的古戏台和兴教寺,兴教寺是三教合一的寺庙,国内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始建于1415年,正对古戏台。一群小客栈、小店铺散落在这个区域。“一树”的布局有浓浓的北京四合院味儿,而紧挨着南门的“梵尘”竟然在这被世界遗忘的古镇上,营造出一种地中海风,它有沙溪最高的屋顶平台,坐在那里看山,看雾,看落日。司登街在2002年入选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
另一个去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马坪关,如今看着这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实在不敢相信当年这里是马匪横行的地区。去往马坪关的路还没修好,只有徒步或骑马翻越好几座大山后才能进入,还能看见经年累月马蹄踩出的石窝。
枕河而立在胭脂河头——苏州·花间堂山塘人家
沿山塘街溜达,拱桥下桥便是花间堂,内敛的门脸,一踏进去,便觉通往客房的那端春光层叠。虽位于苏州闹市,堂内倒是自成一统。古屋散落,小径旁花树妩媚,乌瓦白墙,文雅又不至于甜腻,因为墙外的市声正好添了烟火气。
清雅之地,有烟火气才愈加可爱。有人拎了一袋新买的蟹壳黄进来,就是方才桥下所经过的江南阿二。据说苏州才能吃到最正宗的蟹壳黄,其实算一种饼吧,像蟹壳的形状,面的油香便从他手里散布。也算处于闹市才能享受到的福利。总在前台徘徊的大狗萌萌尾随了出去。花间堂是不多的允许客人带宠物入住的酒店,萌萌是酒店里的狗,一双漂亮的眼睛,不认生。
春夏之交,院子里垂丝海棠一树一树开得烂漫,有些花枝还绑着大红的福袋。踱步到旁边的茶室里,突然觉出中国式庭院的好,由公共空间,进入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最后是私密空间。好比由外部世界到自我的一种自然过渡,蕴含禅意。
花间堂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让住客乐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区域打发时光。茶室,其实叫花间书苑,也分了三个区域,床塌、沙发、茶桌。茶桌一侧,古董钢琴安静地立着,纯粹美学意义的装点。每回在那里喝茶,一盏盏小巧的瓷杯永远等距离地摆放整齐,沉甸甸的铁壶里备足水。茶也供得慷慨,玫瑰、普洱,龙井......多数女生都爱那一丸锡箔纸包裹的普洱,用的白瓷罐子也低调讨喜。喜欢就大可买回家,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可以出售。从下午到晚间,这是逗留的好去处。早起的人,又喜静,则可以去抄经房舞文弄墨一番。它夹在临河的客房中间,有时不留心便会错过。但其实门总是虚掩,竹柜里有碑帖,文房四宝也算考究。
即使在私密的空间,也并不是完全的封闭式。山塘街的花间堂最得意的是“枕河而立”,民国时,它所在的位置又被称为“胭脂”河头。今日的热闹或许不比从前,但古韵依然。最舒服的便是沿河的客房。房间有隔而未隔的空间流动感,一个封闭空间里,却又是敞开的状态,令人感到安全而自由。浴缸大方地临窗安置,晚间,从老街上听完评弹,泡进浴缸,窗隙里是水光灯光,那时的每一分秒都令人恋恋不舍。
在市井的街道里,独自从容——北京·乐在
串进南锣鼓巷的“乐在”是缘于一趟香课,却意外结识了这个色彩明艳的四合院酒店,以及院子的设计师Peter。有人评价这里是历史味儿和糅杂高逼格得精致现代,有人传说这里有北京最地道的本帮菜,春午、夏夜这儿是处北京城内接地气又享受自然的去所,尤是屋顶的两个露台,长餐桌、曼哈顿式的阳绿色沙发、高低烛台,配得上打着各种名目的私聚。
虽然在到此之前需要耐着性子地在南锣鼓巷中绕开“死游客”,但好在院门一关,就是另一番节奏,不市井,很从容。未改动之前乐在的院子,历史可上溯至百年,而依如今的布局来看,似乎这园子难逃北京大多数的院子一样的宿命,由初建时大户人家的几进私宅,落寞到大杂院,好在如今这个小院子被重新加高、扩建,还拥有了“精品”的身份。而设计师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用层叠的方式,塞进了餐厅、艺廊及十二间客房,还划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小院,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房间内部也保留了旧式的木头地板,踩上去还有吱吱呀呀的声音。
绝美避世院落里的古宅——朱家角·安麓
不要以为朱家角只有小清新,这座淀山湖畔的古镇,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村落市集,明万历年间此处街市繁盛,大小商号比肩而邻。即便是在如今,镇上尚有多家百年老店,还在继续卖着乡土老货。
而就在这样亦古亦今的环境里,再过两个月即将有一家院落生活方式酒店对外开放,朱家角安麓酒店的管理方中有安缦(Aman),风格也是独立私密,围绕着六百年的“五凤楼”和戏台,客房、餐厅、图书馆、水疗、太极教练馆和中药房依次展开。
旅游资讯在这里普及一下“五凤楼”的知识,这种屋顶轮廓线像鸟翼般展开,十个翼角如同五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建筑形态称之五凤楼,因工艺极其复杂,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而急于脱贫的百姓将数百年的建筑拆掉,旧木料、构件只按堆论斤地卖。安麓酒店的管理者看了心疼,于是,斥资千万收购老宅,并精慎地按原样修复,把它们保留在朱家角,保留在酒店。
老宅新院,改院子的乐趣——纪实院子的新生
如果你去过江浙的大禹开元,到过黄山的涵月楼,你会发现这些将老宅老院重新翻新,改成适合当代人生活习性的酒店、茶舍,并拿出来让更多的人得以享受院子中的假期,或是体察古老到几近消失的生活方式,会勾起你骨子里对胭脂、幔帐、花阁的情结,好像我们本应就住在院子里接地气。老建筑上的青砖墙,砖缝密实,潮气重的地方长着青苔,经过,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摸:时间是可以手来感触的。
戴雪锋就是这样一个建筑设计师,他寻找古宅,把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老木,按照原结构重新组装,把它们在异地陌生的房子里重生。他感兴趣古村落,翻新老院落,像刚刚完成的顺德茶空间,之前就是封缄的水乡供销社。
这个院落和村子本来的关系,即使它装饰一新,但有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所以不只是结构的转变,包括对青砖、木料、瓦片的选择,每一处都透露着耐心,花时间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性,才能让院落有自然的气息,四季交替的生气。而好的院落一定是有光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