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6年的“共享单车”在2018年的时候,随着一系列的合并传闻和收购事实逐渐由喧嚣归于沉寂。道路旁的单车还在,只是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就厌倦了这个曾经热的发烫的话题,随之淡去的还有“共享”这个万能前缀本身。
但如果你以为真的没人关注这个概念那就错了。2018年5月,美国第二大打车服务商Lyft被曝出有意入局旧金山的“共享电动滑板”市场。在更早的2018年4月,Uber已经公开表示“考虑任何可能的选择”来推动城市便利交通方式的发展,也就在同月,Uber以据说约2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的JUMP。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三家创业公司Spin、Bird和Lime在旧金山投放了电动滑板车——当然,是未经许可的。可见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很看重“共享经济”这个大蛋糕。
其实不管“共享经济”的概念是否还会被继续提及,或者是否会有更多“共享xx”的产品、服务出现,推动这一概念成型的背后动力和逻辑一直都是存在的,甚至会成为未来很多领域——不只是出行——走向“共享”的推动因素。具体的说,一方面由于消费端的观念和需求形态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所有权的追求会转向使用权。另一方面,供给端则顺应了这种转变,资本顺势塑造了新的供需关系。(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资本先塑造了一种新需求,才有了消费端的需求转变,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讨论。)
可能有些人知道,“共享经济”并非一个新生概念。按照网上一个相对常见的说法,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位社会学家的论文中。在一开始的定义中,“共享”指的是通过让渡资源的使用权给他人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当这个概念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时候,其中的含义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按照原本的含义,共享应该是个C2C的事,而国内流行的“共享”实际上是B2C的事。
暂且抛开这些细枝末节的讨论,我们可能会发现所谓“共享”代表的供需形式同样不新鲜,所有的租赁业务都可以视作“共享”,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别扭,我们可以借用另外一个词“OnDemandEconomy(按需经济)”,这个概念被认为是和中国“共享经济”最接近的一个词汇。“按需经济”这个词所描绘的就是“说曹操曹操到”,“想要就要”的供需关系。
在这一关系里,所有权变得不再重要,使用权和获得使用权的及时性才是被关注的重点。如果想法更大胆一些,或许在我们所购买的商品中,大多数我们拥有的原因都在于我们想要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而不是拥有本身。在摩拜和ofo走红之前,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自行车品牌700bike,想必也有一些人听说过。2018年4月份,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借一篇专访的稿件宣布了700bike转型的消息,实际上也是宣布了700bike品牌的落败。而包括张向东自己在内的有一些人士持有一种普遍观点,那就是“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的削弱了人们对于“拥有一辆自行车”的需求,这从根本上动摇了700bike存在的根基。
再往前说,唱片业的没落道理也一样,人们原本购买唱片实际上购买的是音乐,所以当数字音乐流行以后,MP3播放器取代了CD机,而如今MP3也逐渐退出大众市场,人们又开始使用云端应用欣赏音乐。所以你看,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在于对音乐的使用,而不是对其载体的所有权。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些行业大佬观点,总结起来,说的就是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将产品服务化。最初,被服务化的都是线上的虚拟产品,而时到今日,这种改造开始深入线下,逐渐的将现实世界也变为可以随时触及的服务。“共享经济”中最火热的出行是什么?是交通。以“真实世界”的逻辑来看,交通是道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置,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但Uber之类的公司所做的就是“让交通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像流水一样可依赖。”
说到这,不知道你是否会有一种感觉,“共享单车”的潮起潮落,以及“共享电动滑板”的后继有人都不再那么稀奇了。暂且抛开对公共空间的侵占等问题,这些共享交通工具不过是尝试把你一步路都不想多走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而已。当然不太巧的是,大佬们还没有解决好效率分配问题和对公共秩序的影响。
所以,我们到底是有多懒?大概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但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想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