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手机 > 正文

小米2不好用消费者告厂商欺诈 法院:广告夸张违法

梁先生购买了一部小米手机2,两年后他将小米公司告上法庭。他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夸大宣传,导致他购买了手机,而手机经常重启。他认为,小米公司已构成欺诈,要求召回所有涉案产品,并赔偿。最新科技获悉,广州中院二审后驳回了梁先生的诉求。法院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有夸大宣传,但不构成民事欺…

梁先生购买了一部小米手机2,两年后他将小米公司告上法庭。他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夸大宣传,导致他购买了手机,而手机经常重启。他认为,小米公司已构成欺诈,要求召回所有涉案产品,并赔偿。最新科技获悉,广州中院二审后驳回了梁先生的诉求。法院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有夸大宣传,但不构成民事欺诈。


小米2


2013年,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看到小米手机2及其相关配件在售,其配置的广告语宣称:“机体握感坚持亚洲人最佳的手持体检”、“智能天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比主流快一倍”、“MIUI是当前最好的Android定制系统”等。梁先生称自己信以为真,便于当年1月12日在小米官网以2299元和3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小米手机2和一张高清手机膜。6天后,他收到了购买的产品。

但梁先生称,在之后的使用中,自己所购买的小米手机经常在非使用状态下自动重启,几次安装的程序也全部丢失。网络查询后梁先生发现,许多消费者也反馈了类似问题。

经咨询朋友后,梁先生认为小米手机2的广告是虚假宣传,小米公司构成欺诈消费者,遂将小米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退回购物款并召回所有涉案的产品,并向梁先生进行书面道歉、赔偿误工费、交通费、律师费等请求。

法院认为,梁先生自2013年1月购买手机至起诉时已超过两年时间,无客观证据证明涉案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梁先生也无法证明他存在的实际损失。

法院认为,本案中,小米公司夸大产品效果确有不当,但宣传用语上的瑕疵并不能认为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而且小米公司交付的手机产品的型号、硬件配置、技术参数等信息与广告宣传词一致。法院认为,梁先生作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理性人,对其购买的产品应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购买的过程中未尽到合理的谨慎义务。因此,梁先生要自行承担购买行为的相应后果,与小米公司的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因此,法院一审驳回了梁先生的诉讼请求。科技新闻据悉梁先生不服上诉,广州中院也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释法:

广告行政违法不等于民事欺诈

广州中院的法官何海涛表示,小米公司夸大的广告词并没有达到“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标准,虽有不当的部分,但仍不足以成为消费者轻信其“最好”的理由。而小米公司交付的涉案手机、具体配置与其广告词中提到的一致,只是在广告词中对于产品配置描述进行了过分的夸张。之后,小米公司也对这些不当的广告词进行了撤除、替换。由此可见,小米公司并无通过虚假广告欺诈消费者的预谋。而梁先生作为消费者,仅凭借小米公司对其产品的广告词就做出购买的意思表示,没有尽到谨慎判断的义务。因此,梁先生需要自己承担购买意思导致的后果,与小米公司的广告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基于上述情况,法院认为本案中小米公司并没有故意欺诈的行为。

法官认为,不当的广告宣传行为不等于欺诈行为,广告违法同广告欺诈间存在情节轻重之分的区别。判断是否构成“民事欺诈”应当从三方面去考察:一是存在欺诈行为,二是存在欺诈故意,三是受害人的错误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法官认为,虽然工商行政部门对小米公司发出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认定其广告行为违法,但行政违法与是否构成民事欺诈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优府网】官方微信(微信搜索“优府网”或“uninf-media”关注)


(科技责编:杜娟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