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智能手环不走寻常路 能否逃过玩具“宿命”

二三线城市的“潮流者”们开始享用一线城市已经流落的“盛宴”,被北上广深的“潮流者”们抛弃的智能手环反而在二三线城市爆发了“初潮”,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使得用上了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的工具,恩,联网的工具。科技新闻网认为智能手机被当做是用户的控制中心,但智能手机也是有着它…

二三线城市的“潮流者”们开始享用一线城市已经流落的“盛宴”,被北上广深的“潮流者”们抛弃的智能手环反而在二三线城市爆发了“初潮”,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使得用上了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的工具,恩,联网的工具。


智能手环


科技新闻网认为智能手机被当做是用户的控制中心,但智能手机也是有着它的界限的,比如对人体内部身体的挖掘,跑步、睡眠、心跳等数据的挖掘,手机是不可能贴身放置的,所以它无法检测到这些信息。智能手环算是最早的智能手机硬件的衍生品,另一个衍生品是互联网电视,作为衍生品,它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不和智能手机正面冲突,主打的功能是健康、睡眠、提醒等,当然对于智能手环厂商们来说,它们则对智能手环贴上了“贴身”、“贴心”、“伴侣”等标签,一开始打的就是创新的牌子,它们是创新的产品。

可惜,从一开始智能手环就不被看好,至少BAT没有将重心注入,其他的中小玩家们试图以此为据点,玩出一个大市场的野心也逐渐消弭。最初的手环产品,被拓上了玩具的烙印,现在来看,即使一年后,它们陆续推出了二代甚至三代产品,依然逃不出玩具的“宿命”。

拉低了价格,拉不高价值

智能手环始于2013年,当时的价格基本上都在500元以上,79元的小米手环面世后,一举拉低了整个智能手环产品的价格,装逼范儿的智能手环产品被拉下“神坛”,bong的价格则由当初的599元,直接降低到99元,尔后,市场上的手环产品价格也是以小米的价格为模板。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小米手环质量一如既往的“屌丝”,但低廉的价格,让不少伪极客们都有机会一窥智能手环产品的契机,毕竟两三千元的智能手环产品并不便宜,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用户所使用的智能手机价格也不过是这个价,再花高价去购买一个手环产品,太“奢侈”。

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手环产品销量在600万,而其他如bong、华为手环等销量是要低于小米的。某电商网站上显示智能手环的搜索结果达到1.5万个,除去品牌重叠的,大约有2000多款产品,从整个市场总量来看,肯定不超过2000万台。

再来看看手环产品的功能和作用,其主要集中在记录用户的日步行数量、睡眠时间,电话提醒,闹钟提醒等功能上,当然,其他的也会有一两个功能上的差异,但主要还是这几个。去年我曾问过知名自媒体人郝志伟,为何他会佩戴手环产品,他就提到,是为了记录运动记录的(今年没看到他再佩戴过)。

小米手环一代、bong一代、华为TalkBandB1产品,都是有着些许瑕疵的,这些瑕疵包括蓝牙连接不稳定,数据记录不准确等。现在的几大手环厂商,基本上都推出了二代产品,细节上做了诸多优化,功能上也做了细微的创新,但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大的价值提升,无非是数据记录方面准确性提升了,我这里说的价值提升指的是,突破性的创新功能并没有出现。

用户79元买来的手环产品,和玩具无异,对于一线城市的用户来说,他人好奇的局面已经过去了,而对于用户自身来说,仅仅记录步行数据是不够的,即使融入了社交元素,让附近的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在这个数据池里相互比拼,但比拼的价值在哪里呢?用户知道今天走了5000步,明天走了10000步,只有最基本的数据记录,能提供多大的价值呢?用户需要做哪些调整呢?或者说对于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说,这些“死亡”的数据,不能拥有任何更改的机会,没有任何提示。

低价格的背后是需要有高价值的链条连接的,否则仅仅只是低价买一个玩具,又有什么用呢?互联网遵循的“用户为王”定律,在手环产品上的体现是,有心无力,它们无力创造出能够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功能,所以,低价策略只能让一批玩具流向市场,所谓的除手机外的移动终端,多像一个笑话。

“友商”的致命冲击

手环也有“友商”吗?是小米手环和华为手环?NO,现在来看,手环产品的“友商”是手机和智能手表。手环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而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智能手机产品都有这一功能,微信运用就能够记录用户的日步行数据,其他也有不少第三方APP也提供记录用户运用数据的功能,手环最大的效用直接被PK。

另一个友商是“智能手表”。记得去年在某硬件厂商大会上,有不少厂商就推出了带有屏幕功能的手环产品,从外观上看,更像是手表产品。而苹果等智能手表产品与手环产品的功能非常类似,苹果的手表产品还和手机相互打通,已经有不少应用支持苹果的手表产品。反观国内的智能手环产品,太过于鸡肋,至于手机来电功能提醒,更像是自己生生造出的伪需求,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来知道来电提醒,何必再通过手环来知道呢?也许用户的手机不方便是么,恩,手环戴起来也不方便,因为所有的数据手机,都需要用户24小时佩戴它,一旦用户不使用它,那么所有的数据是无法被记录的,一旦数据出现断层,数据就是不完整的。

手环产品自身是依赖于手机的,诸多功能上,因为屏幕的限制,其必须能够有一个手机终端,但既然是手机终端,手机也完全可以自己来做这些功能。来自手机的逆袭,是智能手环产品所想不到的,毕竟,要知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手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手机进行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由于自身价值无法提升,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叠,智能手表产品的不断完善,手环产品好不容易打出的一点儿市场,将会被逐渐蚕食。

手环的价值

智能手环是否一无是处呢?明显不是!2014年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达到峰值,自2013年后,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就在逐渐下降,软件层面,已经被BAT们大肆占领,而硬件层面,各大厂商还在激烈的竞争着,手环产品在国内已经推出,国内肯定是要“山寨”的,所以不少创业者瞄准了这块市场,功能上则直接模仿国外的产品,同时也是最热门的功能——健康。

手环的价值之一是,硬件方面最先为广大用户提供记录的工具,同时普及用户通过互联网工具记录数据的习惯。DT时代,很多看似无用的数据,是需要被记录的,比如用户的阅读习惯,用户的步行数据,心跳数据,体重、身高等,都有了被记录的机会。手环产品算是第一个在硬件领域提供给用户记录的硬件,手环之后,不断有产品开始记录用户自身的各项数据,如血压计、体重秤等如雨后春笋般推出,功能上和手环如出一辙,只不过其提供的是垂直领域的数据记录。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虽然其得到的是玩具的体验,但用户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对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记录,健康预防方面,也算是一大提升。

第二个价值在于过渡。手机和软件之间的连接,并不是非常顺畅,手机虽然能够随身携带,但无非贴肌肤而存在,也就是说它终究还是无法24小时伴随着用户的,单靠软件是无法实现巨大价值的。手环产品则恰巧出现在了这中间,通过手机,让用户联网,这就是它的过渡桥梁作用。即使未来被某产品替代,手环的过渡价值无可替代,毕竟用户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突然接受某新鲜事物的,手环产品反而替用户增长了“智商”。

“死亡”的看似无用的数据,逐渐被记录起来,手环的价值功不可没,可惜其无法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价值,市场上有更酷的产品替代其功能,手环的玩具“宿命”便无法逃脱。最新科技发现厂商们的二代、三代产品问题,没有“石破天惊”的声音,一旦二三线城市的用户都玩腻了,手环的市场还剩多少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软件红利早就过去了,而硬件红利这两年也逐渐被厂商自身所掏空,像PC时代的大价值产物终难再现。去年戴手环是时髦,今年戴手环则像二货,明年呢,手环还有明年吗?


(科技责编:杜娟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