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正文

国内下一代“BAT”公司会出自哪里

出现BAT这种量级的公司第一决定因素是时代的趋势而不是个人努力,个人努力与对机会的把握只是决定了谁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对BAT量级公司的出现的早晚也许有影响,但对是否出现并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很难讲没有李彦宏就没有一个国产的搜索引擎,没有张小龙就没有另一款与微信类似的APP,所以探讨下一个B…

出现BAT这种量级的公司第一决定因素是时代的趋势而不是个人努力,个人努力与对机会的把握只是决定了谁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对BAT量级公司的出现的早晚也许有影响,但对是否出现并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很难讲没有李彦宏就没有一个国产的搜索引擎,没有张小龙就没有另一款与微信类似的APP,所以探讨下一个BAT的可能出处时,首先要关注的是时代的趋势。




我们身边的科技新闻网世界因为互联网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巨大信息量的产生直接催生了对信息过滤器的需求,这就是搜索引擎,其盈利模式是关键字广告;其次是我们拥有了更便捷的交易渠道,通过互联网搭建的平台,我们可以更便利的选择更加丰富的产品(长尾),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削减,它甚至可以使商品可以更加便宜,这就是电商,其盈利模式是基于电商平台来从交易中分享收益。再次是我们突然发现可以很容易的关联到各个角落里的人,与他们进行各种类型的沟通,这就是社交网络,其盈利模式是以此为入口销售虚拟物品甚至游戏。

上面讲的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如果以人为中心对上面的事实进行抽象,就会发现四个支持BAT量级公司出现的关键支撑点:

1、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填补空白领域

2、与每个人紧密相关

3、极为直观且基础牢靠的盈利模式

符合发展趋势与填补空白区域是一种历史性的机遇,是时来天地皆同力中的时,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多个公司相持不下局面的可能性变小,存在不可跨越障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想象下百度出现后再做搜索引擎),比较容易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要忘记了,BAT的共通特征不只是庞大的规模,还有其飞快的成长速度,这种速度反过来也是巨大规模的一种必要条件。

与每个人紧密相关则决定了特定事业的量级,比如分类目录再怎么成功也很难是这个量级。

牢靠的盈利模式则支撑了它成长的速度和规模,问答类网站未必没有流量,但没有合适的盈利模式一样无法成长到这个程度。

直白一点讲是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社会既有形态,在经济版图中出现了真空区域,而BAT应机而起,在各自区域里占据了垄断地位,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的现实版。

这样一来分析下一个BAT出处这事情反倒简单,它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下一个BAT的出处时,更关键的不是高瞻远瞩,而是回归到我们自身,看看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时代洪流之下,还有那些迫切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之后再考虑盈利模式是否牢固是否会陷入一种接近零和的竞争即可。

基于上述关键支撑点,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约束:

第一个约束是关于科技的。

在科技与公司的关系中,不同公司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有些公司似乎真的去追求用新科技创造新产品,再用新产品去创造新市场,进而改进生活的形态。iPhone,无人驾驶汽车都是这类东西。相应的如果没有这类公司推动,那么这类产品可能会晚很多年。这类事一旦成功收益无疑极为巨大,但风险也极为巨大,国内的公司暂时还不是这个风格,更多的还是处在市场基本成熟后利用窗口期,利用新模式迅速占领市场的路数。这是小米的模式,与上述两家公司推出iPhone,无人驾驶汽车的路数还是有些本质的差别。

这里想说的额外要考虑的约束是:在这篇文章里的分析里不假设在国内出现下一个BAT是因为自身的大幅创新(或科技,或别的什么),推出划时代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比如做手机我就是做能做出iPhone这种与现在手机完全不一样还远超它的东西。

第二个是关于体量的可能性的。

如果我们假设出租车都统一在某一个平台下,那就能迅速堆出一个BAT量级的庞然大物来,但这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或者说使其变现实的手段通常不会是一般的商业手段,因此这篇文章里也不去探讨这个情形。

还有一类是大家都能做,多家公司同时进入市场并导致相持不下情形的,比如各种团购。这种情形下,如果假设有人可以干翻所有对手,确实也会成为巨无霸类公司,但这就和假设有人会统一电视机市场一样,可能性总是存在,但实际上非常艰难。因为对手也已经认识到其利益所在,并会持续跟进。这类领域更可能的情形是在非常长的时间内会是一种动态均衡,不太可能某一家达成一种彻底的统治地位,所以这种也可以从成为BAT的可能性中排除。

这两个约束里,第一条排除的是小米这样的公司;第二条排除的是O2O整个领域。

虽然,我们很期望小米这样的公司能做出iPhone这样划时代的产品,如果真可以它就可以抛开其余,跑到世界前列,甚至超过BAT的规模,但至少暂时我对此持悲观态度。O2O领域则虽然整体规模未必小,但在当前更类似于同质化竞争的情形下期望有某一公司能干翻所有其它公司,并进行整合可能性也比较低,更可能的则是大家陷入苦战。

当然这里所谓的排除不是说小米,O2O一点可能性没有,而是说这非常依赖于经营,依赖于苦战,而并非是那种机会充分的地方。如果我们假设华为可以干掉思科,如果我们假设联想可以干掉IOE,如果我们假设一个公司可以成为所有O2O的入口,那它就可以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除非天才人物出现否则这类突进是很困难的,在大家都做且拼经营的的领域里更可能的则是相持。

在排除一些大家都可见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未来的机会只可能出在两类空白区域里:

1、要么在既有技术的前提下挖掘出新的空白领域或者新模式;

2、要么在新一波技术浪潮中抢占有利位置,比如微信之于移动互联。

在回归到人的生活自身,把分析进行下去之前,有必要回归到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社会的基本走势之下,人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必然性决定趋势,而偶然性决定具体结果。所以对社会的分析如果试图描述未来的具体景象是荒唐的。但科技,人口等等里面其实已经蕴含了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基于这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宏观猜测的。

去除核战争这类不可控因素后,有这样几点相对比较确定: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可能变的更加富裕而不是更加贫穷。

2、大多数人在变富裕的同时会变得更加忙碌,而不是更加悠闲(社会发展加速,经济竞争激烈的原因)。

3、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会增加而不是减弱。也就是说更多的生活娱乐时间会消耗在互联网上。

4、人们的个性会更加鲜明,而不是更加归一化。进一步就是人们更渴望符合自身意愿的生活,而不是活在齿轮之下。

5、互联网上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待选项会越来越多。

在这种前提下期望一款游戏,一部书,一类购物体验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未来必然会出现一些小众垂直类的东西,但垂直本身必然限制体量,所以新BAT的机会必然不在一些具体的产品而更应该基于一些通用的概念,比如联通,购物等。

如果我们认为搜索引擎联通的是人与信息,社交网络联通的是人与人,电商联通的是人与商品。那么显然在现有技术形态下空白区域是它们彼此的交叠区域,比如:微信对接京东就可以认为是社交网络与电商的一种对接。

这种交叠区域里最被大家忽视的是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的交叠。

当信息无限膨胀,人们个性越发鲜明,选择无限增加时,人们需要一种个性化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搜索引擎是以一种统一的算法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并对其排序,这样不同人产生的信息在搜索引擎里面的权重是一样的,但对于具体的每个人而言,这种信息的权重显然不一样,比如购物前至交好友的推荐甚至可以抵消无数个其他人的推荐。

现有搜索引擎模式诞生于社交网络之前,那个时代人与人的联通更多的依赖于于邮件,所以其基本处理信息的模式实际上已经与时代的发展失衡。Google试图用Google扳回这一局,但进展甚微。

与此同时现有SNS并不天生具有信息过滤的属性,并不是直接对接到现有搜索引擎即可解决问题。为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在不失去自身特质的前提下进行一种新的设计,为各种信息尽可能的注入基于人的信用。投票是构建信用最基础的手段,但只是投票并不足以构建信用,反智倾向甚至会导致单纯的投票会选出最差的那个,为与一般的投票相区别,我这种基于投票延展出来的构建信用的方式命名为V众投。其含义参见:V众投的起源,约束与价值。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具体来讲,在这种最新科技新闻模式下,人在SNS中的行为以及关联构建个人信用,这种信用与信息相绑定,进行信息过滤时一个人在SNS中的角色给了搜索引擎一个提示,而搜索本身根据这个提示来提供基于你的角色,关联人以及他们信用的结果。这既不是现有的的SNS也不是现有的搜索引擎,而是它们交叠后的一种新东西。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新东西的形式,但也许它会更像微软的小冰,但即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以类似订阅号的形式存在于SNS之中。基于这种新的模式,广告的现有模式也就可以再次被颠覆,从我展示给你看(弹窗类)或者我给关键字你给相关关信息的模式(搜索引擎)变成基于人信用的效果广告。这是无比巨大的生意,显然满足上面所说的产生BAT的条件:填补空白区域,与每个人紧密相关,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如果真有人做成无疑的可以衍生出BAT量级的公司,但这个如果做成了也许意味着BAT格局的大变,甚至B的消失。要想完成这类产品更适合从SNS整合搜索引擎,而不适合反过来,因为前者离人更近,Google的失利以及百度社交产品的失利或许与此有关。

至于科技带来新的浪潮,浪潮上又可以衍生出什么新的产品,没人能预测其具体形式是什么,但更有价值的仍然是人机界面与联通方式,传说中的iWatch类手表,Google的眼镜都可以归在这个类别里。如果小米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做出类似iPhone这种划时代的产品,那它无疑的会是BAT量级的。我们总是有两种方式来做产品,一种就是iPhone这种颠覆路数;一种则是贴身肉搏的路数。你做手机我也做,但有改进或者更便宜就是贴身肉搏的路数。当年日企走的都是后一种路数这一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个路数,但这个对经营依赖过重,并且从电视来看在国内似乎很容易陷入两败俱伤的价格战泥潭里,所以暂时不看好这个方式可以产生BAT量级的公司,不再多说。



(科技责编:赵雅敏 )
标签:科技新闻网 最新科技新闻 BAT 2014年07月22日 08:3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