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正文

深度剖析两大生鲜电商先驱

编者按: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模仿探索时期,而电子商务也足足经历了十年时间,模式方面也正逐渐走出模仿的道路,未来的创新一定会有一大部分来源于电子商务,正如2012年中国生鲜食品电商元年一样,阿里巴巴开创的支付宝解决了电商的支付问题一样。然而目前生鲜电商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

编者按: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模仿探索时期,而电子商务也足足经历了十年时间,模式方面也正逐渐走出模仿的道路,未来的创新一定会有一大部分来源于电子商务,正如2012年中国生鲜食品电商元年一样,阿里巴巴开创的支付宝解决了电商的支付问题一样。然而目前生鲜电商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第二就是货源和价格问题,食品不同于衣服,质量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最重要的一点,顺丰优选和本来生活作为领头羊,未来的发展肯定会很艰难,但是有巨额利润空间的诱惑,相信未来生鲜电商一定也会成为第二个阿里巴巴。




有人称2012年是中国生鲜食品电商元年,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这一年生鲜电商是扎着堆往出冒,而且颇有戏剧性:先是5月31号“顺丰优选”正式上线,6月1日亚马逊中国就跟着开卖生鲜;接着是7月17日“本来生活”的横空出世,7月18日京东商城就马上宣布开通生鲜食品频道;而不甘心的淘宝也紧跟着凑热闹,先是6月初为其生态农业频道正式启用二级域名,到了8月份,又再次启用一个新域名来抢夺眼球。

电商大佬们对生鲜领域的强势介入,虽说看着热闹,但多是抢位或抢镜的冲动,究其本质还是商业试错和圈地行为,目前的讨论价值还不算大,倒是敢吃螃蟹,专注生鲜领域的两大垂直电商顺丰优选和本来生活,很是值得研究分析。生鲜食品电商是一门很大的生意,但也是一门极难的生意。一边厢是高速成长,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中国农产品电商市场(2014年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的商业诱惑,一边厢是超过3万家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其中30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又都呈亏损现状的现实困惑。虽说顺丰优选与本来生活已平稳运营一年多,但依然处在爬坡阶段,或许还不好总结什么成功的商业模式或结论,可也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和案例,以供旁观者和后进者学习分享。

企业基因现实派的谨慎Vs理想派的冒进

从某种程度讲,顺丰优选和本来生活都是性格极其鲜明的电商企业。作为民营企业,其创始人或老板的个人性格,又必然会深刻地渗透到企业的文化基因中去。

顺丰优选的老板是快递业的巨头王卫,本来生活的老大则是传媒界的传奇喻华峰。王卫是上海人,高中毕业后就独自一人创业,从最底层的“水货佬”做起,风风雨雨几十年,最后做到拥有几十架飞机,十几万员工,年营业额达300多亿的物流帝国掌门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得精明、务实、谨慎、低调成了王卫做事的最主要风格。而喻华峰是湖北人,人民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就进入南方报系,仅做了几年采编,就开始专注于媒体的运营工作,最终以超前的营销理念、大胆的市场勇气和踏实的苦干精神,创造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一个又一个的传媒营销奇迹。南方系报人的理想主义和传媒界浓郁的人文情怀,自然造就了一个感性、理想、大胆、高姿态的喻华峰。于是,王卫做的顺风优选满是“快递基因”,喻华峰做的本来生活满是“媒体基因”,便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种差异,从两个人做生鲜食品电商的决策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据最新科技资讯王卫决定做生鲜食品电商,据说是受一个“粽子”的启发。2009年端午节,顺丰一个分公司为搞创收或创新而突发奇想,借送快递之便给客户推销粽子,不料效果出奇的好,一个端午节就卖出100多万,第二年又如法炮制,更是取得500多万的营销佳绩。2010年初,精明的王卫已经意识到这里头潜在着一个很大的商机,加上受当时京东获得快递经营资质,淘宝入股星辰急便的新闻刺激,以及这些电商大佬纷纷立誓打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闭环控制商业模式启发,于是决定借物流优势,“逆袭”电商,拍板上马“顺丰E商圈”项目。但王卫的谨慎是出了名的,对于不熟悉的电商领域,他一直抱着小心试错,持续调整的心态。2010年8月,“顺丰E商圈”自正式上线运营起,就不断在转型试错。起初从月饼业务开始,后扩展到礼品、母婴用品、茶叶、地方特产等十数类商品,并尝试与便利店合作的O2O模式,后运营不顺,于2011年6月主动退出大陆区域业务,专注香港市场,主营有机蔬菜食品。顺丰近一年的触电试水,或许谈不上有多成功,但至少让王卫心里有了底,2011年12月底,在旗下的“顺丰宝”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他在北京注册1000万元成立新公司,正式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力。3个月后,高端礼品平台“尊礼会”上线,又过了3个月,定位“全球美食优选网购商城”的“顺丰优选”正式上线。

从顺丰优选的诞生历程不难看出,王卫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顺丰优选只是他布局的一枚关键棋子罢了。就王卫的商业逻辑而言,顺丰切入电商领域的定位非常关键,卖什么倒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能充分盘活顺丰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基因潜力。只有充分了解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顺丰优选的定位为何总是那样游离不定,先是高端礼品,后是进口食品,再后来又要涉足生鲜。顺丰优选的第一任CEO刘淼正是因为没有吃透这一点,他所期望打造一个“销售健康安全食品的网络平台”并非王卫的本意,也缺乏顺丰的战略支撑,所以才黯然下台。而随后起用主管顺丰航空的顺丰副总裁李东起来掌控顺丰优选,深意更是不言自明。那就是顺丰优选的定位和发展,必须为顺丰的物流大战略服务。于是,顺丰优选开启生鲜业务,最终是为开展冷链物流新业务储备经验;放大进口食品业务,则是要充分激活顺丰航空这一优质资产的核心竞争力。

与王卫的谨慎沉稳相比,喻华峰操刀“本来生活”的决策过程则充满了传奇和浪漫的色彩。2010年8月,喻华峰在辞去网易副总裁职务半年后,便拉来一大笔神秘的投资,在上海成立了鸿基元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5亿元。也许是基于对喻华峰的人品和能力的充分信任,投资方给予充分的授权,不定回投时限,不设项目方向,全由他来决定。于是,此后1年多的时间,喻华峰和他的老伙伴以及小伙伴们,考察了“基本上互联网所涉及到的所有行业”的近百家公司后,才决定进军生鲜食品电商的。

有意思的是,喻华峰虽是报人身份,但多少也与物流快递界沾边。众所周知,他当年是靠《南方都市报》的成功运营发行起家,虽说后来成立的南方都市报物流部(即今天的南都快递)与他无关,但其运营班底和管理风格应该都与他密不可分,所以说他是半个物流专家也不为过。而在涉及电商项目的调研考察过程中,对于物流的重要性认知,也应该很有感触。所以早在2010年11月初,他就决定先投身物流业,并于2011年4月,在北京成立微特派快递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一年之后,又成立了北京本来工坊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便是与王卫这样有钱的业界大佬相比,无论投资物流,还是涉水电商,喻华峰都可谓大手笔,而且起点颇高。然而从一年多的运营状况来看,顺丰优选的小步快进,倒是扎实有效,战绩良好,而本来生活的高举高打,却只能说力不从心,毁誉参半。抛开顺丰优选背后强大的资源输入、品牌背书等优势因素外,顺丰优选的运营质量只所以远远高于本来生活,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这两位大佬级人物的性格基因的。特别是在用人原则和团队建设方面,能把十几万员工管理得井然有序的王卫是商人本色,最看重的是专业和效率;而浸淫传媒多年,员工管理上限不超过千人的喻华峰则是文人本色,最看重的是情谊和态度。于是,王卫选将,感情色彩很少,只是选最合适的人到最合适的位置。而老喻带兵,则是找最信赖的人四处征战。

如果仔细对比双方的股东架构和管理团队,你就会发现顺丰优选的决策结构虽有些官僚,或态度保守,或效率不高,但团队精练,制横合理。而其管理团队也是优势互补。譬如总揽全局的CEO李东起,或思维有些守旧,但最能理解王卫意图,而且身为主管顺丰航空的副总裁,也能最大程度协同内部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执行总裁崔晓琦虽是新兵,但其在卓越亚马逊和凡客诚品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出身的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弥补顺本优选稀缺的电商基因和管理能力。而主管供应链采购的副总裁连志军,则有着二十多年传统零售业的专业经验,加上京东商城的工作历炼,则可确保顺丰优选的仓储管理和现货库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反观本来生活,无论股东架构,还是管理团队,几乎清一色的南方系人马,而且多是跟随喻华峰多年的战友、同事及属下。本来生活团队中,或是搞发行出身,或直接就是记者转行。这批人或许喻华峰看着放心,用着顺手,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团队知识结构太过单一,激情有余,而专业不足,从而造成许多战略盲点视而不见,而管理失误更是一再重复。

这种特别的团队构成和设计,或许与喻华峰的个人经验和管理偏好有关。老喻是搞发行出身,经验也大多是从实战中来,所以在他内心里有两个近乎顽固的意识,一是勤能补拙,二是苦能补才。老喻最爱对员工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不停地用鞭子抽你们”。在他看来,这些媒体同行们,只要看得多、想得多、学得多,就能很容易成为仓储专家、物流专家和营销专家。这也是他当初为何带领他的老、小伙伴们高强度地“跑路”,参观了国内几乎所有电商库房的动机——名是考察,实是偷艺。然而,坦率地讲,这是文人惯有的轻狂认知。抛开个人心智和悟性差异不讲,如果专业如此容易COPY,要学校何用?要研究机构何用?又让那些从业几十年的专业人员情何以堪?

而在管理制度设计层面,也依然摆脱不了老喻的这种思维惯性。在他看来,团队管理的真谛就是“以身作则”+“田忌赛马”。如果说顺丰优选的管理是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的话,那么本来生活的管理就有点“分头赛跑”的意味了。且不说微特派和本来生活网的分开独立运营,便是各部门间也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效应和闭环控制。本来生活也因此呈现出一个非常荒诞又特别尴尬的现象:一边厢依靠杰出的营销创意不断累积口碑,一边厢又因管理粗放和协调失误而不断地消解口碑。在特别强调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时代,这是最可怕的基因缺失和管理黑洞,因为在信息愈发透明和消费者互动愈发快捷的背景下,口碑形成得快,也消解得快。

如果不在人事上做根本的调整,本来生活可能会在未来栽更大的跟斗。

更多精彩

888公司注册 http://www.518zhuc.com/



(科技责编:赵雅敏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