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还发短信?用微信、微博等既能发文字,又能发图片,还能发留言,最关键的是还省钱!”12月3日是手机短信投入使用20周年的日子。1992年,英国一家电话公司的员工帕帕沃思透过短信,祝福一位同事“圣诞快乐”。自此以后,手机用户相继发送了数以万亿计的短信。
短信曾被看做2G时代运营商的 “杀手级业务”,那些爱发短信、不爱打电话的人群,被人们称为 “拇指一族”。今天,随着3G时代的到来,搭载着微博、微信、米聊、手机QQ等聊天工具汹涌而来,短信会不会像那些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历史档案馆的传统电信业务——电报、寻呼机、拨号上网等一样,江河日下?
据美国 《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报道,今年,在全球多地都出现了节日期间短信发送量下滑的现象,消费者正逐渐从短信向社交媒体(SNS)、电子邮件、 IP信息系统转移。在我国,短信最风光的时候是农历新年,统计显示,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总量从2003年到2010年依次为70、98、110、126、152、170、190、230亿条。但如果仔细分析近两年的数据,就会发现短信业务增长乏力——2007年,全国人均短信发送量达到1180条的峰值,随后逐年下滑至2010年的1027条,这意味着虽然短信发送总量上升,但除以日益庞大的手机用户数之后,人们发送短信的热情正在降温。
最先挑战传统短信的是移动QQ、移动MSN,但真正对短信具有杀伤力的却是随后出现的KikMessenger之类的跨平台聊天软件。KikMessenger基于手机通讯录就能生成联系人目录,使虚拟的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圈直接重合。
当KikMessenger大获成功后,国内的软件商迅速跟进,各种“信”(个信、微信、友信等)和各种“聊”(米聊、速聊等)如雨后春笋竞相冒出来。这些软件都和Kik类似,使用双方只需要安装软件,即可让手机通讯录生成好友名单。而与短信和移动QQ等不同的是,你可以通过软件给好友语音留言,可以发送图片,可以在线语音聊天,也可以发送表情和视频……因此直接对传统的短信形成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