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创业导师和投资人的身份中,李开复更倾向于前者,但从商业的角度,投资人身份显然更现实!
2009年8月,李开复主动离开谷歌创建创新工场。作为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个人品牌,毫不夸张地说,李开复成立的创新工场带来了国内创业孵化的热潮。不过或许正如许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太过理想化一样,李开复想象中的创新工场同样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创新工场的资本化之路确实已经遭遇骨感现实。
成立之初,李开复为这家新公司做了几重定义,“创新工场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创新工场填补了中国天使投资的空缺”。同时,他承诺,创新工场将“提供丰富的后援,给我们培养的企业提供法律、财务、机房等服务”、“提供共享的软件平台和模块,还有搜索引擎优化等服务”,并且“能招到最好的工程师,搭配互补的团队,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也加快了产品的开发。”
那时,天使投资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只是个别小圈子在做的事,而创业孵化器这个名词还并未为人所熟知。李开复及其团队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媒体上,在各类场合极力推荐创新工场这个品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告诉人们,与传统投资者相比,作为孵化器的他们有多么不同。
2010年,创新工场北京办公室从原先20人扩张到了200多人的规模。点心、豌豆荚、友盟等第一批孵化团队的“工友”们聚在一起,集体创业。“北京办公室非常热闹,人多的都快要坐不下了。”
不过和北京相比,创新工场上海基地如今看起来依然略显冷清。三个楼层的规模将近1万平方米的空间,一楼只有点心和布丁的部分员工入住,剩下将近三分之二的座位依旧空着,而二楼整个层面都处于闲置状态。“我们投资的企业和团体当然不全在这里,对于一些B轮、C轮的公司,创新工场依然会提供例如人事、财务、技术、法务上的服务,只是他们不需要这里的办公场所。”即便如此,李许良和他的团队仍然期待空荡荡的空间能够尽快被填满。
2011年6月,“酒店达人”获得创新工场投资,成为旗下的家族成员,刘张博带着自己仅有的5人团队搬到工场北京的办公室接受孵化。“孵化平台只是保证早期团队的存活率,后期发展主要靠团队本身。”刘张博说,创新工场的孵化,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市场运营上,都给了他们指导。半年后,他的团队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20人左右。然而就在此时,刘张博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创新工场北京总部。回到成都,酒店达人成了“创新工场在西南地区投资的唯一项目”。
创新工场本质就是商业性的VC,与其他投资机构一样,看重投资项目的盈利和收益,而与最近兴起的政府背景孵化投资机构相比,创新工场的重点并不在孵化,而是侧重于投资收益。所以光环效应是否大于孵化本身?看来创新工场的资本化之路不得已遭遇到了骨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