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夏普,与台湾IT代工巨头鸿海集团走到一起,一度被看作是日台在面板领域,甚至整个电子产品领域,联合抗击韩国三星电子的“双赢”选择。然而,这场还不到5个月的战略结盟,如今却面临了诸多的困境。连带郭台铭整合产业链对抗三星的“打狼计划”,也跟着前景不明。其实,鸿海的转型阵痛是台湾诸多代工巨擘的缩影。外有三星虎视,内有品牌隐忧,转型是唯一出路,虽然这条路也充满风险。就像当下的鸿海,除了雄心外,还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觉悟。
鸿海入股夏普的消息,曾经震撼了全球面板产业。今年3月,鸿海同意以8.44亿美元(约合550日元每股)购买夏普10%的股权。为夏普带来庞大资金之余,鸿海得到的好处是取得夏普十代线的一半产能,并可能获得“夏普”品牌的使用授权。这样皆大欢喜的“联姻”,让鸿海以“抄底入场”的心态接手,却未料夏普股价自3月迄今惨跌约三分之二。如果鸿海按照原先的投资协议注资,就等于还没摸到新娘的手,聘礼就先凭空蒸发了一大半。
因资金尚未完全注入夏普,为了弥补之前的决策失误,鸿海董座郭台铭一直迫切希望重新谈判。但近几天来鸿海和夏普针对出资条件,演变为各说各话的罗生门。而台湾“经济部”投审会也以投资效益不够合理,要求鸿海针对投资效益补件提出说明。10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鸿海的入股价格将自3月27日敲定的每股550日元大砍至夏普现有的股价水平,双方就重议入股价格一事进入最终协商阶段。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认为,郭台铭联手夏普的策略并没有错,“只不过是入股的价格有问题”。究竟这场投资纠纷会以怎样的结果收场?有市场分析机构认为,鸿海最后或许会以低于原先协议的价格收购夏普10%的股权;但也有人相信,或许鸿海注入的资金总额不变,但会获得夏普更多股权。看来,夏普与鸿海彼此各有所需,这场“联姻”大戏多半还会唱下去。
同行是仇家,近年来三星的崛起,更成为台湾电子产业的共同敌人。昔日同是代工企业,但三星目前已经与LG电子一起,牢牢占据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的前二位置,并拥有垂直的完整产业链。而以鸿海为代表的台湾面板产业,自2010年以来的全球占有率一直在下降。学韩、抗韩,就成为郭台铭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联手夏普的战略意义,鸿海集团发言人邢治平说得相当清楚:“与夏普的交易是我们最近达成的最重要的交易,该交易能够实现我们垂直整合供应链的目标。”
而鸿海渴求的技术、产能、品牌,正是连年亏损的夏普所拥有的。林祖嘉表示,郭台铭主导此次与夏普的合作,目的是希望利用夏普的面板制造技术。“台湾的高科技技术大多来自日本,夏普在技术研发上优势明显,只不过是面临了生产力不足的问题。而郭台铭在生产力以及节约生产成本方面,显然可以弥补不足,这也是夏普选择与鸿海合作的原因。”另外,郭台铭也想利用先进技术,从代工转向品牌。不过近年来,他对自主品牌研发的态度也颇纠结。今年5月,郭台铭曾说“品牌不代表赚钱啊”!如今能直接拥有夏普,对鸿海来说或许是一个更直接的选择。
不过,想要真的达到联日抗韩的效果,恐怕鸿海还得先打消夏普管理层的“戒备”心理。当初在谈判时,夏普只肯让鸿海以4家子公司联合入股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鸿海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对此,林祖嘉认为,目前鸿海要做的,就是先确定以10%的股权成为夏普最大的股东,然后就可以界定经营方向,可以更多地把技术转移到台湾。抗韩的“打狼计划”要想成功,郭台铭显然还得先“忍辱负重”。
早在与鸿海谈判之初,就有消息显示,夏普肯“下嫁”鸿海,瞄准的还是广阔的大陆市场。目前,夏普产品的销售额半数以上都在日本本土,低迷的国内市场导致夏普连年亏损,第十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因此被迫减产一半。大陆的市场,成为夏普的救命活水。智能手机将是夏普与鸿海最快合作的领域,鸿海大陆工厂代工的夏普品牌手机,将冲刺在大陆年销1000万台的目标。
对此,林祖嘉强调,鸿海入股夏普之后,最终的成长还是要靠大陆市场。如果两岸没有签订ECFA,夏普不见得会“待见”鸿海这个“另一半”。而此次通过“投保协议”,也让日本企业增强赴台投资的意愿。“不只是鸿海,这是整个台湾企业界的方向。台湾的市场小,但台湾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走进大陆市场,从而间接助益外商投资。这是ECFA给台湾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如果台湾的代工企业要做品牌,同样也得依靠大陆市场生存。
当然,无论鸿海的自由品牌或是未来入股后的夏普,在大陆市场也都面临与韩国品牌的激烈竞争。2011年,三星电子在大陆的成品销售额达到95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32%,远高于三星在全球21%的销售成长率。2012年7月的中国大陆液晶电视市场,三星以20.6%的关注比例继续蝉联冠军,夏普则下滑到第四。对鸿海、宏达电这样的代工企业而言,想要联日抗韩转型走品牌之路,大陆市场绝对是残酷而诱人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