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小王最近迷上了手机支付:和朋友在餐厅吃完饭,不用掏钱,更不用刷卡,而是打开支付客户端,拿出手机“摇一摇”,餐厅的账号就自动识别到手机上,然后在手机客户端上输入金额付款就可以了。
“手机支付比刷卡方便多了,不用带那么多卡,以后钱包都可以不带了。”小王称赞不已的手机支付是时下流行的移动支付的一种类型。“摇一摇转账”、NFC手机钱包、二维码支付、语音支付、“地理围栏”识别等移动支付浪潮,正席卷中国市场。
在浙江宁波,不少市民已用上了SIMPASS手机支付卡,插卡后手机便升级为“钱包”,除了能购物,还能支付停车费,在公交线路刷卡享优惠,在多家医院刷卡快速支付挂号和门诊费用……在上海,分众传媒、聚划算、支付宝三大互联网巨头日前联合推出一项新的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装有支付宝客户端的手机拍摄分众显示屏中的二维码,从而实现即时购买广告上的商品和服务。目前该服务已在京、沪等七城市的3万多个分众传媒显示屏推出。
“传统模式下,从广告展示到商店真正消费,往往经过多次跳转,而通过支付宝这个方案,我们让消费者在看到广告产生冲动的同时可直接形成销售和支付。”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表示,利用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方案,3年之内有望开启一个千亿人民币量级市场。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6月签署了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全国至少50个城市的范围内建设移动支付业务示范商圈,推出基于NFC(近场通信)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并配以受理环境的升级。
据了解,双方合作后,移动手机用户可在印有非接触受理标识“Quick Pass”的POS机上通过“刷手机”实现近场支付(近距离非接触式支付),也可通过点击手机屏幕完成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在线购物等远程支付操作。运营商“跑马圈地”的背后,是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强劲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移动支付客户数达1.45亿户,比上一年增加近六成。2012年的数据预计将更为可观。
今年8月,德勤发布《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报告称,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吸引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纷纷布局。预计2015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支付手段。不过,业界人士也坦承,移动支付产业仍面临消费者担心支付安全、产业链有待完善、政策前景不确定、整体普及率不高、多数移动支付产品还处于试商用阶段等制约因素。这其中,支付安全尤为关键。全球知名的数字安全公司金雅拓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担心使用移动支付时会有安全问题,46%的被访者担心可能因手机钱包被盗而产生巨额账单。
“用数据交换代替真金白银,难免会让消费者心里不踏实。因此移动支付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安全性,打消顾客的疑虑。”金雅拓中国区通信业务部负责人陈君岳说。据他介绍,NFC技术已十分成熟,如今具有NFC功能的手机SIM卡就像芯片银行卡一样,能够存储消费者的支付证书,这些证书都已按照金融服务管理者制定的安全标准进行过认证。此外,NFC卡还具有瞬时远程冻结支付交易的功能。这意味着,一旦手机钱包丢失,用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关闭”手机的支付功能,以避免损失。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王鹏程认为,中国是全球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为在手机上加载多样的应用程序夯实了基础。“普及手机支付的时机已经成熟”。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来看,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主,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但对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弱。反之,运营商模式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和线上商户资源上具有优势,但线下商户资源不足,对终端设备制造的影响力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