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体育开展现状来看,2004年,中国体育用品人均年消费额是10美元,美国是900美元,日本达1100美元;2006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占GDP比是0.6%,美国是2.5%,日本是2.1%;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体育大国,仅一项与其他国家相仿,2002年,中国体育博彩业年收入是30亿美元,美国是50亿美元,日本是35亿美元。可见,光看片面的数字有时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金牌数”同样如此。首先是“人均金牌数”的质疑。有外媒认为:拿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万和人口上亿的国家相比,是不公平的。中国虽然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51枚金牌,但要是计算“人均金牌数”,排名就要到五六十名开外了。而像英国,人口6000万,金牌19块,高居金牌榜第四;还有澳大利亚,人口仅2100万,金牌数名列第六,总奖牌数更是跻身前五。它们才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其次,是中国这一体育大国存在“热门冷、冷门热”的现象。我们的“鸟巢”和“水立方”是荣获多项世界之最的奥运建筑精品,田径和游泳比赛是大众参与最广泛、奖牌数最多的两个竞技大项。可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仅凭借刘子歌的200米蝶泳,在“水立方”奏响了一次义勇军进行曲,“鸟巢”上空赛间竟一次未见最高旗杆之端飘扬起五星红旗。像足球、网球、F1、高尔夫、橄榄球这些最受瞩目、占世界体育产业分量最重的体育项目,我们的实力并不强。第三,是奥运奖牌的含金量高低悬殊,这其实涉及到奥运设奖机制存在的问题。男足等集体项目是一块金牌,举重等个人项目也是一块金牌,当然,这样的奥运设奖机制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坐在靠小项目积累的金牌数上沾沾自喜。因为说到底,无论是大众参与程度,还是社会影响力,三大球与田径的一些项目,比如马拉松和100米,都是其他许多项目不可企及的。金牌数有时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体育实力,拿第28届雅典奥运会来说,土耳其得到3枚金牌,位列第22位,这3枚金牌全部来自摔跤和举重;乌兹别克斯坦得到2枚金牌,都来自摔跤,位列第34位;而阿根廷,也是2枚金牌,位列第38位,这两枚金牌一个是男足一个是男篮。
说奥运奖牌的含金量悬殊,也与其投入大小有关。三四十人的国家足球代表队,和三五个人的国家蹦床代表队,投入显然不同。2008年前,国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是50亿元;2004年前,国家体操队每年的费用为2000万元,但他们是金牌大户。伦敦奥运会正在进行,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在观看比赛、关注奖牌的过程中,也对中国作为奥运金牌大户却非真正的体育强国这一现象进行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