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能力是基础 球感准星很关键
比起10年前,中国球员现在走出国门进入NBA的难度要小得多了。在此之前,姚明的经历证明了中国人可以在联盟成名,林书豪的例证则证明了黄种人的身材和体质也能在联盟中立足,而并不一定要依靠特种身材。但即便如此,进入NBA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球员而言,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吨位不足吃大亏
中国球员身体素质优秀的不在少数,比如易建联,孙悦。他们的弹跳和弹速不见得比美国球员差。但是中国球员往往偏瘦,力量不足,吨位不够,对抗能力差,遇到那些身体变态的肌肉棒子之后自然发挥不出水准。所以虽然中国身体素质好的球员不少,不过身体的综合素质好的却不多,甚至没有。于是,在身体这个层面上中国球员立足NBA的资本就剩下了身高。还好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出几个身高足够的球员还算容易。凭借身高中国球员或许可以跨进NBA的门槛,不过能走多远就要看以后的发展了。
进攻范围被缩减
由于体制原因,环境的因素,中国球员的球感很难跟美国球员相比,运球的能力自然不能达到NBA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后卫球员在NBA的节奏与防守压力下难以自如地控制住球,从而难以得到更多的出手机会以及传出高质量的球。在投篮上的差距应该会比控制球能力上的差距要小,但是考虑到NBA的三分线很远,以中国球员的对抗能力又很难在接近篮筐的地方获得舒服的出手机会,中国球员在NBA的得分机会自然会大打折扣。
当然中国球员要在NBA获得成功也不是不可能。姚明就是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在刚刚进入NBA的时候,身体方面身高自然是他的绝对优势,技术方面身为大个子的投篮能力也是他最重要的砝码,然而这些还不足以造就后来的NBA第一中锋。如果姚明没有苦练力量,增加体重,增强对抗能力的话,他或许永远都只能做一个一流球员而不是超级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