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市场未来还会增长吗?看清这三个因素,你也能抓住红利

拓荒号:石亚茹 ((企业头条)
评论

如果说目前中国最大的市场是哪个行业?一定是消费市场。2018年中国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8.1万亿,增长了9%,比GDP增速还快。

这样的增速,得益于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提供了各种消费需求,蕴育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明星公司,从线下门店的苏宁、国美,到电商时代的阿里、京东,再到如今的美团、滴滴、拼多多。

峰瑞资本的合伙创始人李丰,是著名投资人之一,他对消费零售行业非常的关注,自己也投资了消费行业的公司。

对于这个领域,李丰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今天借助李丰的视角,一起来探讨,中国的消费市场为什么还会继续增长?

李丰

这是个大市场

在全球范围,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38万亿的零售总额。这个庞大的市场只要稍微有所调整,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机会。

李丰认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由三个因素决定:

第一,中国的城镇化带来的城镇人口的增加。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9.58%,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3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增加到14.5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0%,就是10.15亿人。

换句话说,未来十年,中国会增加接近两亿的城镇人口,这些就是城镇消费者。

第二,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参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过往的政府经济规划,每隔十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会增加一倍。2020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时翻一番。按照这个速度保持,预计到2030年,中国二线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一倍。

第三,中国居民金融结构的调整。政府明确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之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抑制。结果在居民的负债结构中,用于购买房地产所增加的负债不会再上升。这相当于在个人的金融结构中,有更多的空间给其他渠道消费。

这三个因素的叠加,就会产生更多的人把更多的钱用在消费服务方面,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

新需求出现

过去十多年中国消费零售行业的发展:城镇化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创造出了新的零售和消费需求,上一波零售行业的巨头,没有承接新需求的准备,于是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缺口。这道缺口,由新的企业借助新的渠道和商业模式来满足。同时,中国制造业本身发展出的供应链能力,可以去配合新的企业满足这种需求缺口。

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创造出新的需求,已有的消费零售行业满足不了。这时候新的机会出现,新的公司会崛起。同时本土因为对外贸易,发展出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去支持创新模式更快发展。

李丰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观察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的缺口,就是看地产在不同城市的推进情况。

随着城镇化的进行,住宅地产开始下沉,之后是商业地产。住宅地产的发展意味这个城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开始追求好的消费生活。房地产和商业地产的下沉,都是从一线城市开始,到二三四线,再到县城。万达广场就是这样,从北京开始,一路到二三四线城市去开发,现在一些小县城已经有在建万达广场。

房间上涨也是同理,一线城市先涨价,之后是二线,再到三四线。一旦涨价,意味着那个城市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新的消费需求出现。

一些商业地产公司实力强大,可以通过招商把一部分好的品牌带到城市中。但这些品牌往往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就意味着零售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

这时候缺口就产生了,创业公司的风口和红利也随之出现。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建立自己的消费受众。这个阶段,还有制造能力强的企业,来配合这些新的公司,把这个机会变得更好。

比如说,中国B2C电商,在2008年之后迅速发展,包括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公司都崛起于这一时期。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开始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新需求已经出现,但是线下百货商店并没办法去满足这种需求。

而2008年金融危机,又让许多工厂被迫转向国内市场。缺口的出现和供应链的配合,加上电子商务这种新的模式,成就了一大批电商公司。

从供给和需求的缺口来看,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

一、每次创造出来的新缺口,黏合上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留给大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比如说,天猫刚开始做双十一的前几年,所有品类的前十名几乎都是互联网品牌。但是2015年之后,绝大部分品类的排行榜里,都是传统大品牌。拥有供应链和品牌效应的巨头,学会了线上的玩法。

还有凭借微信红利带起来的卖面膜、卖化妆品的微商,面对着“线上+线下”的大企业的竞争,也是后继乏力,新的流量红利只能持续一年,有的甚至才几个月。

二、每一轮的缺口,用户人口结构也不同。

最早淘宝的用户,都是80后85后,是拥有购买力和消费决策力的用户群体。只要淘宝自身的迭代速度,能够满足这些用户不断出现的需求,淘宝就拥有了一批终身价值的用户群。

之后当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样的电商公司出现,面对三线城市的白领时,会发现这个用户群体的消费水平没有那么高。因为她可能是一个年轻的妈妈,消费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要留给孩子花费。

到了拼多多的出现,消费群体很是刚刚接触移动互联网、小城市的中老年用户,这部分用户群体的消费水平更低,喜欢买便宜的东西。

缺口出现的时间越来越短,用户结构不同带来价值的不同,都会影响一家企业的成长。

新机会在哪?

有了前面的底层逻辑,那怎么在消费和零售行业寻找机会呢?

李丰的回答是,如果供应链在中国,品类需求能够快速启动,还可以把握住当下流量,这就是一个好机会。这个公式就是:新机会=供应链+爆品+流量。

这个公式很犀利,目前不少明星品牌正是对应了这个公式,比如小米、盒马鲜生、海底捞、喜茶等等。

举个例子,化妆品行业,2017年市场规模为3616亿元,其中电商占比逐年上升,2010年占比2.6%,到2017年占比达到23.3%。现在化妆品展示的渠道非常之多,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的流量,消费者的新需求正被快速启动,70%的化妆品又是在中国代工,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元。

新的流量形态,加上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上中国的供应链水平,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这个市场做大的机会非常大。

不过,李丰也提到了两个问题,跟公司后续成长有关。

第一个是定价策略。你选择卖贵的产品,做成精品,获得不错的利润,但是最后会变成利润高的小众品牌。你选择卖便宜的产品,购买的受众多,但是难以建立品牌效应。

消费者意识变化非常快,你最好是一开始就找准定价策略,不要一会抓性价比,一会又抓精品,这样消费者流失会特别快。

第二个是在缺口黏合之前,找到第二驱动力。一个创业公司能够快速崛起,一定是抓住了新渠道的流量红利,但是单纯的红利机会,时间会越来越短。如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受众和供应链能力,可能很快就会被用户抛弃。

像聚美优品和凡客,2010年那会是红极一时,街头巷尾都是他们的广告,但后来都没有确立自身的供应链能力抓住新的时机,成了过眼云烟。

未来消费趋势

总结一下,李丰对于消费零售行业的观察。

首先是宏观趋势,未来新增的近两亿城镇人口、每隔十年就翻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加上消费在居民金融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决定了中国的消费零售行业是一个大市场。

然后是消费零售行业每一次新的变化,民众对消费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会出现一个缺口。这个供给需求差,可以由新的企业借助新渠道、新流量、新模式来满足。

如果能够满足三个条件,把握住新的流量、供应链能力、品类本身需求快速启动,那么就处在一个大的行业机会之中。

最后的挑战是,抓住第一波红利时机之后,如何完善自己的品牌和供应链,找到下一波红利,不断成长。

来源:LD讲故事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标签:消费 市场
2020年10月08日 12:4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