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不仅仅关乎成长。
倘若你有花一些时间去仔细观察过一片树叶在风中的摇动、一条细流在溪中的流淌、一米阳光在地板的移动,那么,当你在观看《少年时代》(《Boyhood》)时,或许能得到类似观察的相同感受:岁月流转,一切顺其自然。
并非故弄玄虚或故作矫情,当我试图在看完《少年时代》后找寻一个恰到好处的关键词来评价这部电影时,我发现这甚至比猜透一个女孩的心思还要难。
如果从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耗时十二年以一种“跟随纪录”的方式拍摄这部电影的背景来说,《少年时代》无疑是别具一格且极具勇气与耐心的电影,这时候,将“伟大”这个词用在它身上应该再合适不过。毕竟,在百年多的电影历史长河里,以这种方式制作一部电影的并不多。敢为人先有时候就是一种伟大,更何况这背后有着许多极为不凡的创作经历。但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将重点着在创作背景之上而忽略电影本身,则未免有些轻重不分。没错,电影创作者以及团队如此这般的努力的确堪称伟大,但却不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
那对于《少年时代》而言,什么是最主要的呢?
如果从主人公梅森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可以是“成长”。纵观整部电影,无论是电影之外的十二年,还是电影之内的166分钟,成长伴随着梅森,梅森不断在成长,以他的视角诠释着作为人物个体在某种生活环境下的成长经历、成长烦恼以及成长意义。如果从梅森母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又可以是“岁月”。从年轻懵懂的婚姻孕育,到一己之力的家庭维持,到几次失败的婚姻考验,到儿女成年的逐渐独立,梅森妈妈始终在顽强地面对着岁月带来的磨砺,岁月雕刻着她容颜,岁月磨砺着她的心智,岁月带给她幸福与疼痛。如果从梅森父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可以使“成熟”。年少时期的懵懂幼稚,青年时期的狂放不羁,中年时期的反思归正,无论在面容还是在心智上,梅森爸爸逐渐在成熟,并且从与孩子的交流以及后期对梅森妈妈的感激,都在彰显着一个男人的成熟。
成长、岁月、成熟,足以概括《少年时代》的内核吗?显然还不够。《少年时代》这部电影之所以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它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尽管不排除大多数人看着很乏味甚至枯燥,但其平淡的影像叙事背后,裹挟和传递出来的,却一点都不简单乏味。关于成长,关于岁月,关于成长,是一个显要内核,而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关于爱,这种种元素的背后,实际上才构成了这部电影真正要输出的意义。这部电影对中国观众而言会存在不少新鲜之处或许在于,其美国文化形态下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爱与教育,都将给我们带来某种别具一格的认知。这种认知或许也是这部电影值得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动力之一。
那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来形容整部电影比较恰到好处呢?我想到的是”自然“,顺其自然的自然。
是的,无论我们的成长多么的精彩纷呈或黯淡无光,无论我们的岁月多么的美好祥和或残酷躁动,无论我们的成熟多么的早悟老练或后知后觉,无论我们的家庭、婚姻、教育、爱等等生活元素多么的五花八门,到最后,细细想来,其实都归于自然。正如《少年时代》整个叙事风格那样,平淡行进的过程中,一切元素的出现和发展都那么的顺其自然。即使生活充满了阻碍,最终也还是归于自然。
我们终将归于自然,无论以何种方式,生命的璀璨或黯淡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如同摇曳于风中的树叶,无论金黄或枯败,最后的归宿都是大地。而大地,恰恰又是最真实的自然。我们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朝着注定相同的归宿前进。岁月流转中,我们各自经历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走路、说话、吃饭、学习、成长、恋爱、工作、结婚、持家、养育、衰老、死去,这一路的人生轨迹,或悲或喜,或长或短,或爱或恨,在时间的不断洗礼中,逐渐明白,逐渐得到,逐渐失去,在看似绝望的时刻迎接希望,在满是希望的时候面对失望,潮起潮落,日降日升,岁月雕刻容颜,时间磨砺心智,当生命接近尾声,当命运临近终点,我们便会发现,所有的岁月蹉跎,所有的人生痕迹,不过顺其自然的一次漂流,最后的最后,终将归于自然。
正如《少年时代》片尾梅森与朋友彼此的相视一笑,在自然面前,无论岁月如何雕刻,无论时间如何磨砺,我们要做的,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笑。
不求倾国倾城,但求活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