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玉米越密植越高产?这种说法坑人无数!

玉米种植,所谓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现阶段是不现实的。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现实中要求太高,条件不易满足。笔者不同意当前极端的追求高密度种植,当然,也不倡导极端的“稀植”,仅仅是对当前玉米种植中过于密植造成的诸多弊端而提出适当降低密度的中等密植的观点。一、耕地管理条件,支持密植…

玉米种植,所谓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现阶段是不现实的。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现实中要求太高,条件不易满足。笔者不同意当前极端的追求高密度种植,当然,也不倡导极端的“稀植”,仅仅是对当前玉米种植中过于密植造成的诸多弊端而提出适当降低密度的中等密植的观点。

玉米越密植越高产?这种说法坑人无数!

一、耕地管理条件,支持密植吗?

农业部2014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8%,包括我省大部分地区在内的黄淮海地区实际还要低一些,而且70%以上是中低产田。同时,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别是化肥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严重。

中国农科院徐明岗研究员曾表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土壤有机质每提升1个单位有机质,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可每亩增产94~132斤,稳产性提高5%~8%。有机质提升对全国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将近10%。”

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博士指出:高产玉米要求耕地活土层应该在30厘米以上,适合玉米生长的最低耕层深度应该在22厘米以上。但是,我国玉米田土壤深耕和深松仅仅为16.5厘米!大部分耕地20多年来没有进行过深松整地,现在的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耕层浅化长期制约着土壤的肥水供给能力,已经严重阻碍了玉米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均减弱,导致减产20%~30%。

耕地质量问题,还有盐碱化、沙化、工业污染、缺钾、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这怎么能给高密度以基础支持呢?

另外,按照惯例,玉米在高肥水条件下才可以高密度。国内的一些高产攻关田典型案例基本上都是高密度、高肥水。以我省夏玉米种植为例,亩产1400~1600斤,需要施纯氮36~44斤、纯磷6~16斤、纯钾12~20斤。要达到这一目标产量,平均亩用纯氮约34斤、纯磷6斤、纯钾13斤。你的施肥合理吗?

玉米越密植越高产?这种说法坑人无数!

二、玉米不倒伏,你有多大把握?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也导致了“三高”: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秃尖率升高,而且茎秆细、弱、韧性差,同时病害、虫害都相对严重发生。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研究员曾做过土壤肥力与密植育种的试验研究,选当前种植面积非常大的几个玉米品种为对象,得出结论,958每亩种植密度不能超过4500株,335每亩种植密度不能超过4000株,这样类型的品种过于密植,容易倒伏。

在玉米栽培中,过于密植的缩小株距会降低单株上部干物质、根系干物质,由此诱发倒伏隐患。据笔者对试验田每年20~30个品种对比试验的多年验证,冀中南以及黄淮流域的市场上主推夏玉米品种,种植形式最好采取“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958类”小穗型品种改为50×33厘米(或者55×30厘米),可大大提高抗倒能力且高产稳产。也可采取大小垄种植,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根据具体的留苗密度确定。

不同品种均有各自的适宜密度,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3500株/亩,中大穗型品种3700株左右/亩,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株左右/亩为适宜。

玉米越密植越高产?这种说法坑人无数!

三、病虫害重、空棵缺粒,如何应对?

玉米种植密度增加,除了倒伏风险加大之外,病害发生严重,空棵和秃顶现象也增多。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根部吸收养分变差,导致一部分植株生长瘦弱,二是叶片相互遮盖,花粉不易落在雌穗上,造成无法正常受精结实,不仅造成秃顶较重,而且容易导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现象。

此外,密度过大之后,玉米各种叶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青枯病)均会加重,以及各种大量元素缺乏症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涌现,都可致使玉米生长不良,造成“空棵”或各种雌穗发育不良现象。

笔者认为,当前市场推广的中大穗型红轴品种,春播玉米一般每亩3300~3800株(不超过4000株),夏播玉米一般每亩3700~4000株(不超过4500株为好)较为适宜。

四、密度提高后的真实情况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曾联合省级农科院就6个春播玉米品种进行大田种植试验,结果证实,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出现了“三升”“七降”:株高、穗位高、秃尖度3个方面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升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7个方面都随着密度提高而降低,而且,茎秆细弱,抗倒性差,发病较重。数据表明,高肥水条件下,春玉米亩密度在3000~4000株,亩产1860~2067斤是增产幅度最大的,也是玉米倒伏和病害风险最小的。

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曾进行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报告表明,夏播试验两个品种,亩施肥投入约180元,两个品种的亩密度与产量关系如下:

958亩密度4500株,亩产1225斤,亩密度5500株,亩产1065斤;335亩密度4000株,亩产1170斤,亩密度5000株,亩产858斤。

如此的增加密度,和相对应的产量,有什么意义呢?

玉米越密植越高产?这种说法坑人无数!

五、高抗又高产的耐高密品种,有吗?

实际生产中,每亩4000株为耐密品种,除了需要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特点;每亩5000株为耐高密品种,要具备密植而不倒特点,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例如,当每亩种植3000株时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当密植到每亩5000株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

可是,就目前来看,有真正的高抗又显著增产的“耐高密”品种吗?且不说提高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什么积极的影响,仅仅一个倒伏问题,当前所谓的“耐密品种”有几个可以抵御得了?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标签:玉米 密植 高产 实践 2018年06月15日 15:4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村心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