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山乡,位于壶关县城东7.5公里,传说“五龙聚首”之地。全乡版图面积40.40平方公里,山大沟深,土薄石厚,是壶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但是,自从11年前攀上了省人民检察院这门“亲戚”,扶贫队一茬接着一茬来,五龙山乡也悄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8月,省人民检察院又选派了5名党员干部到五龙山乡的5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任“第一书记”,5位年轻人抱着为贫困乡亲干一番实事的激情,在摸爬滚打的实践中,不仅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大家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自打任书记上任,俺们村就有了向心力,现如今甭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来找党组织说说。”原松山是迎乐村一名75岁的老党员,亲眼目睹这几个月来村里发生的变化,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原松山提到的任书记,就是省人民检察院派驻迎乐村的“第一书记”、省检察院鉴定研究中心主任科员任锐。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走进路边的一间简易板房,这是任锐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家”。“我刚来时,看着不少人家住着二层小楼,感觉根本不像是贫困村,仔细走访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我看到的相差甚远。”
听说记者来意,这位中等身材、眼神睿智真诚的“第一书记”开门见山,“迎乐村不大,600口人,600亩地,缺水,青壮年在外打工,老人孩子守家。村集体没有收入,几家养殖户也都是单打独斗。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50%以上都是贫困户。贫穷的根源在哪?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凝聚起村“两委”和党员力量,形成工作的战斗力,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任锐切实发挥基层党建指导员作用,一上任,就从落实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始,强化“三会一课”制度;通过每月召开的党员大会组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完善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和村务规章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全村40多户低保户和98户贫困户全部通过“四议两公开”选出,精准扶贫急不来!
几个月来,任锐挨家挨户了解核实贫困户家庭信息、生产生活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情况,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完善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任锐明白,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是选派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村里已有50亩蔬菜、花卉大棚,但因为严重缺水,费用较大。发展大棚种植业,行不通。村里生态环境好,可发展旅游业时间太久,暂缓。养殖业是否行得通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并召开干群座谈会,村“两委”最终理清了思路,确定发展风险较小、市场较好的乌鸡特色养殖项目。先做试验,用事实引领群众。
通过多种渠道众筹资金,任锐先成立了一个小型乌鸡养殖基地,仅半年时间,基地规模已经从600只发展到7000只,并且开始打开市场,有了收入,激发出村民越来越多的参与热情。精准扶贫必须得有坚强的党组织和集体经济作后盾。迎乐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全部纳入。村里也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专项扶贫资金申请,并达成意向。目前,项目地基已经做好,地面也已平整……依靠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落后的迎乐村迎来希望……
清明节刚过,欢掌底村去年新平整的30亩荒地上便热闹了起来。贫困户梁平顺两口子一大早就忙着翻地施肥。“种青小米比种玉米强得多,有机肥都是村里免费提供的,跟着小吴书记好好干,俺们今年就能甩掉‘穷帽’!”吴杨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办公室正科级助理检察员,法学博士到欢掌底村任“第一书记”几个月来,凭借其广博的见识和憨厚亲切的为人做派,博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信任和拥戴。
种植青小米是吴杨泽通过深入调研,针对十余户贫困户定制的脱贫项目。“我刚到欢掌底时,就发觉这儿的小米颜色发青,味道口感都特别好。走访中才发现,村民们都是在自家地里单辟出三五分地种植这种小米,只施农家肥,因为收成低,所以他们只吃不卖,守着‘宝贝’受穷!”吴杨泽说,“按一户种植2亩青小米计算,亩产300斤左右,保守价格每斤10元,毛收入6000元,我们是‘一条龙’服务,销路都有了。”
前两年,省人民检察院筹集社会资金帮助五龙山乡建了75座大棚,其中50座建在欢掌底村。后来村里成立了幸福园区合作社,承包了大部分大棚,由村里“胆儿最大”的80后小伙儿梁世云担任理事长,大棚蔬菜种植总算开了头。但是,由于缺乏市场意识,没有长远规划,一年下来,社员基本没什么利润。扶贫需先扶智。吴杨泽边学习边跑市场,逐个大棚和社员们交心沟通,帮助合作社确立了远期规划,在市里设立了三个蔬菜批发零售点,在销售的同时,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期研判。看着钱袋子鼓了起来,社员们都对小吴书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今年又流转了村里300亩耕地,计划种植红玉米、黑豆、黄小米等有色杂粮,并且注册了‘小农夫’品牌,俺们的好日子马上就来了!”梁世云对未来充满希望。
去年,欢掌底村头建设了光伏大棚,今年年底并网,每年预计收入10万元。吴杨泽和村“两委”对这笔收入也有了打算,专门用于赡养因年老失去劳动力或因病返贫的农户,帮助他们脱贫。五龙头:扶贫先治“等靠要”五龙头村地处五龙山顶,全村依山而建,多山少水,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600元。看不到发展希望,部分村民举家搬迁到县里或其他乡镇。“作为乡政府所在地,近年来五龙头村‘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后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帮扶,却也助长了其‘等、靠、要’思想,基层组织和村干部涣散无力,大部分群众缺乏自力更生、勇于致富的劲头。”省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正科级助理检察员、五龙头村“第一书记”李大伟上任不久,便找到了这里致穷致贫的“病根儿”。为破除“等、靠、要”思想,调动脱贫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李大伟带领村“两委”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出实招增强贫困村民自我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动”起来,破除“等”的观望思想。
2013年,省人民检察院投入100余万元,帮助五龙头村建成了白羽鸡养殖场,并与大象农牧集团形成稳定的供销合作。但鉴于养殖场的经营费用较高,存在养殖风险,村民们无力也不愿投资入股,项目外包后惠及村民的利益不多。去年年底,通过入户调查摸排贫困户名单,由乡政府组织拿出一部分资金入股养殖场,让一部分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定期给他们分红。找准致富项目,破除“靠”的依赖思想。“听村里老人们讲,五龙头村旧有‘果园’美誉,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宜果树成长,我们考察研究后,计划开垦50亩荒地,引进吉县苹果和隰县梨种植,三到五年的周期,就可见经济效益了。”李大伟说。改进帮扶方式,破除“要”的思想。
2014年,省人民检察院帮助该村建成了15座蔬菜大棚,本村村民却无一户承包。针对村民存有销售难的顾虑,李大伟开出的“药单”,是与欢掌底村的幸福园区合作社合作,由其负责蔬菜的统一销售,保障村民收入。杨宇与赵海宇是省人民检察院选派到五龙山乡刘寨村和朝阳村的“第一书记”,入驻以来,他们立足各自村情,积极破解基层党建、产业培育、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化、民风改善等方面的瓶颈,从群众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把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驻村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使贫困村落后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乡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和群众的“贴心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书记”的努力,正为五龙山乡迎来万物生长的大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