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汤旭东:投了10年大数据 我的逻辑还是看人

创势资本创始人汤旭东先生对于投资人来说,看见风口已不是最佳的下注时期,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爆发,大数据热潮不断。如何看待风口上的大数据投资?怎样保持投资人的独立判断?在数据圈浸润十年的汤旭东先生,对此有透彻清晰的认识,下面是他的分享。十年,商业逻辑在变化我1998年开始进入投资领域…

创势资本创始人汤旭东先生

对于投资人来说,看见风口已不是最佳的下注时期,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爆发,大数据热潮不断。如何看待风口上的大数据投资?怎样保持投资人的独立判断?在数据圈浸润十年的汤旭东先生,对此有透彻清晰的认识,下面是他的分享。

十年,商业逻辑在变化

我1998年开始进入投资领域,当时投了国内第一家锂电池企业星恒电源,后来被联想集团高价并购。我们是最早的那批投资人,完全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去投项目。进入大数据行业,是2008年,虽然当时的项目具有偶然性,但从那之后,我开始关注到大数据领域的巨大商机。回看这十年,从辅助决策渐渐成为主导决策,大数据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首先,数据源从B端变为C端。2008年做大数据,多是从客户定位上做企业内部数据服务,包括数据的加工、分析、整理和再利用,不像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获取海量消费者数据,那个时候,中国的很多数据都在政府手里,或者被大的集团掌握着。

其次,商业模式在变迁。最初做大数据,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去做,每一个公司有不同的项目,基于数据,做什么样的模块,是从客户角度做个性化定制。一个项目几百万的单子,你可能就帮他开发数据仓库,然后再开发一些基于数据仓库支持上的应用版块。

从2012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由此带来了整个大数据行业的新一轮升级。大量来自于C端的数据,及一部分的B端数据都可以被爬虫爬到,行业开始出现围绕各个垂直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公司。

跟着这波浪潮,我们投出了几个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案例。例如,投了国内最大的娱乐数据公司“艾漫数据”,它的数据清洗能力很强,已经挂牌新三板,估值近十亿人民币,主要做企业情报大数据,服务于银行及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央企;国内最大的电商在线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大数据公司“小能科技”,通过电商的线上直营销、智能客服、实时统计分析来进行电商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做精准营销,回报超过100倍;在人工智能领域,投了国内最大的AR人工智能眼镜公司“枭龙科技”,连续获得两家上市公司的再投资,回报数十倍。

最后,3.0时代,数据在超越人。从去年开始,大数据开始和人工智能挂钩。人工智能经过升级后开始基于实景网络的架构做大数据的处理加工,仿人脑的思维习惯。这个阶段,大数据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更智能。大数据成为原料,人工智能是基于它的加工方法和模型,进而能够逐渐向人脑思维靠拢,模仿人脑在各个垂直行业的应用,甚至是情绪管理。以前,大数据的变现比较困难,很多人觉得数据服务是一个辅助功能,而不是主导决策的,如今慢慢发现它的某方面价值正在超过人类。

2.0到3.0的投资逻辑

不管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我们选择项目时,首先看数据获取能力,也就是数据源。是不是能获取到垂直领域充分的数据,除了爬到的已经标配的互联网公开数据,是否还有一些独家数据,未来这块价值会攀升的很快。所以,早期拥有大量数据资产的公司,未来的估值还会大幅提升,现在被低估了。

其次,要找到应用场景。需要考虑清楚几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是服务B端还是C端?服务大B还是小B?到底能给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有数据源及好的应用场景后,还要能做出好产品。这个产品考验的是数据的建模能力、处理能力。建模需要对行业有深度理解,相当于把在行业里做了很多年的人的思维模型,通过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将巴菲特的整个投资逻辑建模,需要创业公司既有经验丰富的团队,还要有建模方面的人才,同时也有最终能把产品成功推广的人。因此,大数据公司创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这两年,大数据行业的泡沫很厉害,很多企业貌似都做大数据,但是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一个垂直行业跑出两三家特别牛的大数据公司,基本就品牌化了,集中在这个风口的创业公司会大批倒闭。比如,炒股票的智能投顾,国内的创业团队大概有几百家,大多数最后都要倒闭。

投资就是投人

这么多年,我的投资逻辑一直没有变,即围绕人。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的“彩球世纪”是做彩票大数据里最强的企业,2017年收入将超三亿,即将登陆创业板,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两个极强的团队。一波是网易彩票频道的创始团队,曾将网易彩票从0卖到8个亿;另一波团队来自清华研究院,有很强的数据建模能力,他们将掌握的100亿条数据建了200多条模型,每一条就是一个策略。去年欧洲杯,彩球科技的比赛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5%,这需要拼硬功夫。

我们很早就开始投游戏,页游、端游、手游、VR游戏,从这里面赚了不少钱。游戏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它是刚需,目前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做的好基本就跟印钞票一样。回到最初的逻辑,还是要投人。

我们投资的游戏项目,基本都是在游戏圈做了15年以上的团队。他们知道哪些游戏基本玩烂了,哪些游戏是大家没玩过的。其次,他们跟电影圈的人很熟,在推广游戏时分销渠道的人脉多,游戏开发出来就会有人帮他发,就像电影一样,电影拍得再烂也有人买账。再者,游戏没有地域性,基本是个全球性产品,只要做出特色,哪怕满足非洲一个小国家的需求也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会去投确实有核心创意能力的一帮人。

市场已经摆在那,是刚需,嗷嗷待哺。经验丰富的团队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因为这个领域特别需要圈子和人脉,体育有体育圈,游戏有游戏圈,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能赚到钱的就那一小撮,必须想办法接近这批人。人的因素在传统科技行业占到60%,但到娱乐里面可能占到80%。

从美国的娱乐业来看,中国娱乐业至少还有30年的高速发展期。尤其是体制内的人才被解放出来,包括体育人才、演员,政策的每一次释放都会有巨大的市场爆发。马拉松很典型,一但下放了民间举办权,马上就出现了全民马拉松的场面,这个就是中国特色的投资机会,中国这个半管制的市场中,一个政策出来就诞生一次机会。

文娱中,我们投体育比较多,对体育的研究也比较深,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首先,看品类,一定是不受场馆限制,受众量比较大的。受众量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观众比较多,像《昆仑决》这种拳击类,虽然大家不会打,但是愿意看,这种可以投。还有一种是参与度特别高,比如篮球,中国有三亿多篮球爱好者,比足球要多得多,不管做篮球真人秀,还是篮球赛事,或者篮球经纪人业务,这个品类的市场空间巨大。其次,看变现。像体育培训、体育游学,包括体育真人秀,都是来钱比较快的商业模式,是投资优选。还有一块,最重的体育赛事模式,虽然培育周期长,需要做出观众量后才能拉到广告,甚至像中超这样级别的赛事都是不赚钱的,也都是在培育,但是增速惊人。

体育这个新版块有多高的增速呢?在中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它的平均增速是百分之四十几,这在GDP才七个点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行业可媲美,年增长几乎和游戏差不多。我觉得这块至少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只要投对方向,投对团队,会有很高的溢价。

精彩问答

投资人说:2015年您也看O2O,为什么2017年不看了?

汤旭东:2015年,我们投的O2O并不多,但现在都依然健在。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把精力放在产品迭代及提升用户体验上,并没有把大量的钱用在培养线上用户习惯上。

O2O行业本身还是存在的,没有问题,只不过它的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O2O线下这块服务比较重了,跟原来O2O线上推广的模式有很大差别,从2017年所有互联网巨头开始重视线下开始,其实已经是升级版。而线下的问题是进入到一个重资产领域,所以没有作为重点投资方向。

我们主要投能够快速增长的领域,因为基金的周期就是5-7年,这种重的线下运营模式增速缓慢,而且巨头已经把线上的流量都垄断了,创业机会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你去投它,风险很高。

大数据人工智能,体育文娱,这两个方向是我们比较看好的,大数据B端多一点,文体娱乐C端多一点,都有爆发性。中国的精神消费被忽略,目前产业正在弥补这块短板,未来会出现至少十年娱乐业的大爆发,游戏、电影、体育、电竞,里面一个二流创业机构都可能顺着增势做成大企业。

投资人说:2017年还在看哪些方向?

汤旭东:从今年开始整个早期投资会转向硬科技,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泡沫状态,要提前布局一些被低估的领域。硬科技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未来靠模式创新是不可持续的,而且门槛太低。硬科技有一定的壁垒,其他竞争者很难随意模仿,这块我们投海归比较多。但所谓硬科技都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一定要落地,所以,我们投资的临界点,也会选在硬科技跟某个传统产业相结合变现的时候。

标签:投资大数据 2017年07月31日 22:4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