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老人领取异地社保被要求开具“健在证明”的消息流传于网络。据今日国内新闻获悉,前有“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天大笑话”,现又有“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无奈之举,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引来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吐槽。这一类尴尬怎样才能破除?
公共信息“私有”,便民服务存在短板
事实上,各类奇葩证明暴露出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短板。在公民的户籍、医疗、教育、就业、婚姻、生育、违法犯罪等身份信息管理上,处于分散、割据、不系统的碎片化状态,一些政府部门之间壁垒森严,信息不能共享,无法跨行业、跨部门查询公民的相关信息,部门与部门之间又互设门槛,导致公民不得不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来回折腾。比如,公民的户籍信息很零碎,只要分户,就无法从户口本上看出直系血亲关系,自然无法证明公民与原户籍上的家庭成员的身份关系,需要找原始户口迁移证明彼此的关系。公民的婚姻关系也没有与户籍部门联通共享,给有的人犯重婚罪留下了制度漏洞。
由此可见,老百姓之所以会为了一纸证明跑断腿,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政府各部门“信息私有”的固有思维和格局,各部门之间对于所拥有的数据信息缺乏有效的传输,公众不得不自己变身为部门信息的“传输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便民服务变成了“累民服务”。
审批事项太多,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
国内最新新闻了解到,证明过多过滥,除了审批事项太多外,还因为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但同级职能部门之间却互相推诿。说白了,就是要审批的事项很多,可谁也不愿担责。“部门A说需要部门B的证明,而部门B说没有部门A的证明我用什么来证明”的案例并不少见,就像是你要给我蛋,才能孵出鸡,而我说你要给我鸡,才能生下蛋。而这样的僵局,却往往托人托关系就能打破。
打破信息壁垒,减少不必要审批
如何根治证明过多过滥过奇问题?首先,必须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信息能够在各职能部门间无阻碍“通行”,从而打通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其次,应全面取消各级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定期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法定程序及时取消、调整行政管理权限,并向社会发布。
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结合简政放权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对需要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事项进行梳理,能免的就免、能简的就简,从源头上减少对证明的需求。遇到疑问应由政府部门查证,而不是老百姓跑腿,主动承担起本身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