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延迟退休遭反对 建立公平制度是根本

发布者:任波  (优府网  — 资讯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关注今日国内新闻热点内容,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昨天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示,预计今年能够把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方案制定出来,明年在报经中央同意以后向社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在2017年正式推出,而方案公布距离实施还有较长过程,实施时间要在方案公布的5年以后。延迟退…

关注今日国内新闻热点内容,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昨天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示,预计今年能够把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方案制定出来,明年在报经中央同意以后向社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在2017年正式推出,而方案公布距离实施还有较长过程,实施时间要在方案公布的5年以后。

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2008年以来,随着人社部有关研究工作的展开,延迟退休概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中国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干部)或50岁(工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60多个国家的统计,50岁是全世界最早的退休年龄。据了解,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的退休年龄为65岁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0岁,女性为55-60岁。从实际情况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不断提高,我国退休年龄确有逐步提高的内在需要。

然而,就算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反对者依然众多。有关延迟退休的上一轮讨论热潮,发生在2013年下半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当年9月,对2.5万余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3.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人民网在当年年底做的调查也显示,有超九成网友反对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巨大争议性,让人社部在推进这项工作时,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将实施“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相关改革正式进入顶层设计。之后,人社部及相关研究机构,开始大力推进调研及政策制定工作。根据人社部释放的政策信号,此前舆论普遍认为,延迟退休方案很可能在“十二五”后期即2015年底出台,并在2020年左右正式实施。昨天,人社部部长的表态则说明,延迟退休的推进步伐比原计划慢了两年。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有关部门主动调降改革速度,这样的谨慎做法值得肯定。毕竟,延迟退休事关所有劳动者的福利,在社会达成共识之前,不宜仓促行事。

一些人为何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其实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情绪,非常容易理解。试想,劳动者辛苦劳作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熬得法定退休年龄,却被告知“幸福时光”的到来被延迟了,他们必须为了养老金而继续工作,此时人们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是很自然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现行养老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而延迟退休可能令不公平加剧,这就让人们将不满情绪自然地“延伸”至延迟退休政策。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付出高而回报低。现行的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其实质是企业职工自己为自己缴费养老。目前单位与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在工资总额中占比高达28%。然而,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换来的却是不足50%的较低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退休金不及工作时收入的一半。

延迟退休政策,是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这项政策,也可以更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政策推动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考虑为改革支付“对价”,顺势降低养老负担,让劳动者在付出不增的同时,获得更丰厚的养老金回报,通过让利换取公众对延迟退休的支持。这样才能让推动实施延迟退休的过程,同时成为建立更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而只有公平的制度,才能成为延迟退休政策逐步实施到位的保证。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延迟退休 国内新闻热点 2015年03月12日 09:2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