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近乡情怯“恐归族”过年回家到底难在哪

发布者:任波  (优府网  — 资讯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如今还可以补一句,不回家过年的未必不是孝子。对于“过年回家”这个中国人本不该迟疑的概念,在京工作的湖北青年许骏却徘徊在回家的路口望而却步。“32了,没成家、也谈不上立业,一回家过年,亲戚的各种关心让人烦恼,同学聚会越来越像‘成功人士表…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如今还可以补一句,不回家过年的未必不是孝子。对于“过年回家”这个中国人本不该迟疑的概念,在京工作的湖北青年许骏却徘徊在回家的路口望而却步。“32了,没成家、也谈不上立业,一回家过年,亲戚的各种关心让人烦恼,同学聚会越来越像‘成功人士表彰大会’,还少不了年货、礼品和不菲的红包支出。为这,迟迟没敢买票。”近乡情怯,“恐归族”怕什么?有家难回,子女和父母谁更受伤?

是家乡也是江湖回家团圆有三“怕”

有着相似纠结的年轻人不止许骏一个。据最新国内新闻调查中发现,在异乡打拼的中青年群体中,“恐归”成为“节前综合症”的最典型表征:一方面,在都市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在外的游子也想暂别漂泊流浪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家乡邻里亲朋殷勤热情的关怀甚至逼问有时又不禁让人汗颜。

一怕,家长式盘问。

结婚了吗、朋友怎样、收入多少、房子多大,这类问题属于例行盘问,考验着每个归家人的耐性,打磨着游子思乡的热情。“重复着同一个答案,一开始还硬着头皮,到后来答到麻木,就是有点寒心。”胡小庆在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消息:“不逼婚,咱们还是亲戚”。更有人吐槽家庭聚会最悲催,亲戚们期待的眼神里往往带着些许问号,直逼餐桌前你的身上寻找答案。

二怕,“逆文化冲击”。

后天建立起的观念、方式和习惯在家乡是行不通的,那个江湖有它自己的逻辑。面对琐碎的审视,平日小心翼翼堆积起的海市蜃楼在现实面前瞬间崩塌。独立电影杂志的一个女编辑笑着说:“自以为是的活法和所谓的风尚,会让姑妈大姨笑掉大牙。”

三怕,一事无成之“殇”。

王小恬很难忘掉马年春节那次不够体面的还乡。连端茶、寒暄都不会的她远远不及口齿伶俐、早早嫁人的堂姐更讨人欢喜。终于有机会陪外甥去唱歌、诺长的歌单除了“时间都去哪了”之外一支也不会唱。同学聚会攀比之后的失落让她感觉“相见不如怀念”。“五年前一意孤行到动批开鞋店,没赚到钱,来年还不知能不能租到店铺。留下生活也艰难,回家又无法融入家乡的环境里。”

处在“回乡——强加的善意”与“不回——孤独的牵挂”的拉扯之中,家在异地的中青年群体身心俱疲。

妈妈盼的是你,不是你的“衣锦还乡”

不论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对母子感情的刻画,还是鲁迅的《祝福》中对年味的渲染,都让人无法忘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乡愁”的留恋和“年”字带来的精神意味。

如今,回家团圆被赋予的更多的是一层情感价值。只是,那个乡愁熟悉又陌生:闰土不再是那个闰土,少爷也不是那个少爷。像一名媒体人说的那样,乡愁作为一幅脑补后的画面呈现,至于现世中,无人替你着色,无人陪你实现。

年,越来越安静。与亲人情感互动的亏欠被毫无新意的物质所弥补,横亘于两代人价值观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越来越深。“在外打拼时常常有好多话攒着等回家跟爸妈说,真回来了,反而说不出话来。爸妈的叮嘱不管同不同意,都会点头称是,自己心里却另有一套。交流太少,隔阂越来越深。”许骏说。

生存压力不仅剥夺了中青年人快乐生活的权力,也剥夺了他们相聚团圆的勇气。“不是不孝,也不是不愿回家,是没混出名堂没脸回家。”颜面,拉远了人情的距离。然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些都不成问题。

“过年就是要团圆,没有孩子的节日不圆满。年轻人工作忙,平时对孩子的担忧,还希望借着过年这个机会好好沟通、纾解纾解。总要面对面聊聊情况,知道孩子做什么、想什么才放心得下。”刘女士说出了那些为子女生活状态牵肠挂肚的父母的心声,过年也给两辈人的沟通交流提供契机,盼团圆也是盼着与子女拉进心理距离。

“我们要的并不多,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过节。孩子方便就回来,孩子不方便我们就过去。”儿子在北京成家的范美蓉说。

综合父母一辈的说法,“妈妈在意的是你,不是你的衣锦还乡。”

专家支招平衡事业生活家是永远的港湾

关于“恐归”,有人说是社会人口流动的产物、个人功利主义的体现,有人认为其反映的是中青年漂泊族“留不住又回不去”的窘境,也有人将“恐归”归咎于个人经济状况引发的心态问题。

专家认为,两代人价值观差异、对“同辈压力”的焦虑或对个人成功的过分追逐、对乡规民俗的日渐陌生成为“恐归”的三大主因,此外经济问题也不失为原因之一。

对于高中毕业离家到大城市求学工作的群体来说,个体主义驱使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需要、愿望和可能性,但父母观念较为传统,价值观以家庭为本位,习惯对孩子的事情行使决定权和指导权,这两种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

此外,同龄群体因生活环境的改变其价值观也会产生断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琪认为,在外发展的这部分群体与家乡朋友的观点、习惯、人生选择上产生分歧,但因曾经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攀比”也避免不了,成为“恐归”的第二成因。

迫于生活压力,不少受访者会产生一种对身份的焦虑,在外打拼如果没做出成绩,就感觉没法向家人交代。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体对成功的追逐会更加强烈,然而追逐功利不会成为常态,发展中的问题将通过社会自带的调适功能解决,这种趋势将随着个体对道德回归的需要而改变。

对此,刘琪建议应重新审视成功的衡量标准,平衡好事业与亲情的关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则认为,大城市中的个体通常是一种原子式的存在,人类摆脱不了对家的情感上的依恋,还会像“候鸟迁徙”那样产生回归家庭的渴望。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最新国内新闻 恐归族 春节怕回家 2015年02月10日 09:1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