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近日透露,今年将制定网络销售商品质量抽检有关规范,推进网络销售商品质量的抽检,“经营者约谈了还不行的,就要狠狠地惩处”。
据国内新闻网了解。在电商平台刚起步之初,消费群体的品牌意识较弱,售假行为比较普遍。然而,伴随着阿里、京东等巨头的迅速崛起以及网购群体层次的提升,假货泛滥现象难免让电商们如刺在喉。最新例证就是,不久前工商总局与阿里之间就假货问题展开的一场“口水战”,直接引致阿里巴巴市值在两天内蒸发超300亿美元,随后又有5家美国律所向阿里巴巴及管理人员发动集体诉讼调查的报道。诉讼的焦点就是,去年中国工商总局公布的一份白皮书直指经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假冒商品盛行则是其中最主要积弊。美国投资者由此开始质疑阿里巴巴在知晓这份报告内容的前提下故意隐瞒相关事实,在股票发行前后进行了误导性陈述、影响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并人为抬高股价、致使股民经济利益受损。虽然工商总局关键时刻“救”了阿里巴巴一把,宣布“该文并非白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从中可以看出,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实施造假或欺诈行为的成本非常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有关部门逐步收紧网络销售管理缰绳的同时,电商平台也已意识到治理假货乱象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向售假行为“喊打”。诸如,阿里巴巴已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先进技术从浩瀚的交易中实时抓取假货,对卖家实行“实人认证”,要求店主根据指定手势拍照、手持当地报纸拍照,以防范不法商家随意更换“马甲”逃避惩戒。又如,京东目前每周对平台卖家所售商品的抽检不少于三次,且要求出售假冒商品的卖家须支付违约金100万或按照该店铺全部累计销售额的10倍违约金进行处理。但事实表明,电商巨头这些亡羊补牢之举并未能根治假货痼疾,消费者对网购的态度可以用“爱恨交织”来形容。
不可否认,电商对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乐见这一行业及植根于此的民企精英获得长足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监管部门施以重典之后,网购环境及消费者满意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相形之下,国内对网购乱象的治理仍偏于柔性,对违规者的震慑警示作用不足。对此,监管部门发出“狠狠惩处”之声体现出了呵护电商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而具体监管网络的构建仍需缜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