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银行存款失踪责任不确定为何成悬案

发布者:任波  (优府网  — 资讯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杭州警方近日发布通报,发生在当地银行的近亿元存款失踪案告破。该案涉及42名储户存在杭州联合银行总计9505万元的存款,案发于2014年年初,警方经过近一年时间,先后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被盗”存款追回5000多万元,其余4000多万元银行已先行支付给储户。把钱存在银行,是一种传统的同时也被认为是最…

杭州警方近日发布通报,发生在当地银行的近亿元存款失踪案告破。该案涉及42名储户存在杭州联合银行总计9505万元的存款,案发于2014年年初,警方经过近一年时间,先后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被盗”存款追回5000多万元,其余4000多万元银行已先行支付给储户。

把钱存在银行,是一种传统的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然而,近期接二连三曝光的银行存款失踪案,正在挑战人们的固有理念,也让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动摇。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存款失踪案件中,上市公司泸州老窖算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唯一的法人,其他受害者基本都是普通储户。1月9日,泸州老窖公告表示,其存在河南南阳等地工行的共计3.5亿元银行存款存在异常,加上去年10月发现的1.5亿元存款失踪,短短3个月内,泸州老窖总计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情况。

存款失踪案件近年来不时发生,但能抓获罪犯、追回赃款且完整披露案情的,并不多见。杭州警方此次在破案的同时,比较全面地通报了案发经过和相关细节,有助公众防范风险。发生在杭州的近亿元存款失踪案,系犯罪嫌疑人通过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以高息诱骗储户存款,随后“内鬼”暗做手脚将储户存款转走。这起案件算得上“典型案件”,与其他普通储户存款失踪案一样,基本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银行有“内鬼”,一是储户的行为有瑕疵——由于贪图高额回报,不幸掉入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

最新国内新闻了解,杭州亿元存款失踪案中的42名储户是幸运的,警方破了案且追回存款,他们的损失应该不会太大。相比之下,有些受害人就没这么走运了,由于涉案存款无法追回,而银行又以涉及刑事案件为由拒绝赔偿储户损失,最终导致案件成为悬案。2008年发生的900万存款失踪案,就是如此情形,储户张某将巨款存入某银行江苏扬中支行,存款到期后,发现这笔钱被银行营业部主任转走私用。经过6年诉讼,2014年二审法院认定银行无过失,案件成为悬案,储户损失难以赔偿。

存款失踪案中,“内鬼”的存在往往是案件发生的关键。一些储户虽有贪图高息的瑕疵,但与银行监管失察的明显过失相比,对于存款失踪,银行显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许多存款失踪案的责任并不难确定,怎么就成了悬案?

究其原因,首先是相关法律规定存在漏洞,让银行有了推卸责任的可乘之机;其次是我国法律的举证原则不利于处于弱势的储户维权。《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侵占本行或者客户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这部法律对于商业银行此情形下,应承担什么责任未予明确表述。只惩罚“雇员”,不追责“雇主”,相关法律给出如此优待,难怪银行可以将存款失踪的责任切割得干干净净。另外,在我国法律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法院往往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人单力薄”的储户想要证明银行有责、自己无辜,谈何容易。这也是存款失踪屡成悬案的重要原因。

从制度层面看,央行、银监会是商业银行的监管者,但在公众眼中,他们疑似“一家人”。我国相关法规对银行的“保护”如此贴心,对储户利益的保障却有诸多无视,其中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痕迹明显。部门利益的樊篱要破除,法规的漏洞要弥补,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堵住银行的漏洞,让公众的血汗钱、保命钱免于无辜“清零”。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银行存款失踪 最新国内新闻 2015年01月21日 09:2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