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垃圾专利”为何成为灰色产业生财之道

发布者:任波  (优府网  — 资讯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据最新国内新闻报道,有不少监狱服刑人员变身“监狱发明家”从而得到减刑。仅是有姓名可查的官员、名人在狱中进行发明创造的现象已屡见报端。记者还发现,一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有偿为服刑人员提供“专利减刑”服务,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贩卖“减刑专利”的漏洞应该堵住,但也应反思不合理的专…

最新国内新闻报道,有不少监狱服刑人员变身“监狱发明家”从而得到减刑。仅是有姓名可查的官员、名人在狱中进行发明创造的现象已屡见报端。记者还发现,一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有偿为服刑人员提供“专利减刑”服务,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贩卖“减刑专利”的漏洞应该堵住,但也应反思不合理的专利奖励机制。

将专利与减刑挂钩,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9年最高法印发《全国法院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纪要》,其中将服刑人员“在生产中有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作为“重大立功”表现之一,可以予以减刑。之后,这又被写入了1997年版的《刑法》。一些地方的实施细则中,将“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明确为:1项以上发明专利,或2项实用新型专利,或3项外观专利等等。

现在看来,用减刑来奖励专利,确实有上世纪80年代盲目崇拜科技的遗风,执行中难免出现“谬奖”的问题。

首先,应对专利“祛魅”。专利,未必就是高科技(取得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则是更为简单),也未必有什么社会效益。事实上,目前对专利的不合理的奖励机制,导致专利申请与升学、晋职、减刑、获得财政补贴、取得户口等好处挂钩,结果是“专利大跃进”泛滥成灾。

比如,名不见经传的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居然有300多项专利,原来是该校老师迫于评职称压力,向中介机构交800块钱后,就能得到一本专利证书。再比如,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听信“专利能高考加分”的传言,一个班上竟然有20多名同学有专利:在钢笔帽上拴条铁链,叫“钢笔帽防丢器”;给电脑屏贴张塑料纸,叫“防电脑辐射仪”。

这些专利就是典型的“垃圾专利”,结果是背后的灰色产业链闷声发大财,也造成了中国“专利繁荣”假象。2010年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怒斥“垃圾专利”把专利奖励的经给念歪了。

而原足协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勇,在服刑期间研制出的“移动终端支撑架”专利,也只不过在万向台灯座上安了一个能放手机的平板,这种廉价的“专利”,其“创新”几何?

鉴于当前申请专利的门槛之低,相关减刑决定应慎之又慎,防止“垃圾专利”成为某些服刑人员“越狱”的后窗程序。大而言之,应对专利的奖励机制进行反思。“专利减刑”的规定也应及时修法予以限制,甚至取消。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垃圾专利 专利减刑 最新国内新闻 2015年01月20日 08:5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