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烂尾新闻”应该从追踪走向追究背后隐藏的责任

发布者:任波  (优府网  — 资讯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关注今年国内新闻热点内容,临近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2014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烂尾新闻”进行追访发现,随着相关新闻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讨论的人群散去,曾经发出的很多质疑并没有得到回应,寻找的真相也并未拨云见日,诉求的问责仍然未见结果。“烂尾新闻”原本是业界俗称,现在看来,似乎成为…

关注今年国内新闻热点内容,临近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2014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烂尾新闻”进行追访发现,随着相关新闻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讨论的人群散去,曾经发出的很多质疑并没有得到回应,寻找的真相也并未拨云见日,诉求的问责仍然未见结果。

“烂尾新闻”原本是业界俗称,现在看来,似乎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术语了。这是因为,“烂尾新闻”已成为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还不是孤例。这些年,有太多媒体选择通过盘点“烂尾新闻”,来发挥进一步的舆论监督作用。特别每当年终岁末,媒体通过梳理当年“烂尾新闻”,可以透视一些部门处理公共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盘点“烂尾新闻”,本身就是还原新闻价值的需要。每一单“烂尾新闻”背后,都有进行公共追责的空间。如果治理“烂尾新闻”只是止于盘点追踪,不能从追踪走向追责,那么,盘点“烂尾新闻”提供的也不过就是发现价值,甚至是在旧“烂尾”添了个新遗憾,进一步挫伤新闻尊严和社会正义。这些年,盘点“烂尾新闻”很多,回应“烂尾新闻”很少,甚至可以说,盘点出的“烂尾新闻”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回应。

比如本月初,新华社记者也曾对2014年数起重大安全事件的问责情况进行了追访,同样发现很多信息依然拒绝公开,很多问题尚在处理,很多责任没被追究。也就是说,对“烂尾新闻”的盘点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烂尾新闻”,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烂尾新闻”不应继续“烂尾”,应该从追踪真正走向追责。

现在想想,一些热点事件成为“烂尾新闻”,本身就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公权力“危机公关”的结果。以中青报此次盘点的“烂尾新闻”为例,河南货车司机夫妇服毒自杀事件出现“公开止于问责”,武汉一高校内酒店组织卖淫事件成为权威信息缺位的“罗生门”,河南洛阳副市长先失联再落网之后无音讯,河南夫妻半夜被抛墓地事件调查无结果,对这些公共事件,可以从真相、是非、价值、利害、责任等各个角度进行剖析,由此可以触及相应的问题责任。

“烂尾新闻”背后隐藏着值得追究的双重责任:一是热点事件本身的问题责任,二是让热点事件成为“烂尾新闻”的责任。不要认为“烂尾新闻”背后的拖延推诿、敷衍民意就不是问题,在今天,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本身就可以反映出权力拥有者的作风问题。重要的是,制造“烂尾新闻”,让太多问题悬而未决,让太多真相探询依然无果,让太多权力依旧无法实现,让太多正义无法及时传递,这一切,都是老问题、旧责任基础上的新责任。

要让“烂尾新闻”从追踪走向追责,一方面,需要媒体监督力度的新突破,比如,通过把制造“烂尾新闻”的责任主体纳入监督追踪的对象,挖掘“烂尾新闻”背后更大的新闻价值,通过新的“示丑”来驱动新老问题一并解决;另一方面,“烂尾新闻”成为“烂尾”,应该倒逼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避免监督与问责之间的断裂。

也只有让“烂尾新闻”不再“烂尾”,让“烂尾新闻”从追踪走向追责,新闻舆论才能真正发挥监督功能,新闻工作者才能拥有真正的职业尊严,公共事件的处理才能还原公平正义。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烂尾新闻 国内新闻热点 2015年01月01日 00:0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