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雾霾再度成为“心肺之患”霾伏战应有序推进

“十一”刚过,雾霾来势汹汹,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启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河南,部分地区局部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津,21个监测点重度污染……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据国内新闻网了解,媒体深入京津冀各地,在目击雾霾对民众工作和生…

“十一”刚过,雾霾来势汹汹,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启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河南,部分地区局部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津,21个监测点重度污染……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

国内新闻网了解,媒体深入京津冀各地,在目击雾霾对民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之后发出了三个“追问”:今秋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治霾“治”出效果了吗?紧急应对举措是否得力?

今秋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与人们对雾霾元凶的认知有关。说来奇怪,虽然“呼吸保卫战”已经持续多年,但究竟谁是“霾祸”罪魁至今没有权 威结论。刚刚有人指出燃煤造成的“煤烟型污染”是空气质量的头号污染源,马上就有人反驳,近年来相对交通排放,燃煤对雾霾天的相对影响较十年前不但没有增 加相反还略有下降;又有研究表示,“汽车尾气”才是罪魁祸首,可又有科研团队报告称汽车尾气所占比例并不高;有人归咎于秸秆燃烧,但农民不答应了,因为农 民的作业习惯历来如此,何以过去就没有雾霾呢?

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原本十分正常,但在关于雾霾元凶的讨论中,这种众说纷纭却可能让人疑虑:答案之得来究竟是出于客观研判,还是基于各自利益考量,甚至是为了逃避责任?而不管结论如何,认知的分歧必然会影响行动的选择乃至扰乱治霾大局。

当媒体追问前期的治霾是否治出了效果、紧急应对举措是否得力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对各种干扰治霾的因素逐一厘清,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尽管前期治霾中中央和 各地都拿出了巨额资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并不代表可以迅即见到显著的成效。大气污染由于其特殊性,其危害不限于一城一池,而治理也注定不是一朝一 夕。面对雾霾,人们恐怕需要做好艰苦准备,而艰苦的程度或许远在往日预料之上。

所谓艰苦准备,人力财力物力之外,首要者在于必须打破封闭的地域观念和部门各自为战的传统。一直以来,每到雾霾频发之时,社会各界就开始责难环保部门,然而 基层多位环保局长却对人民日报记者“大倒苦水”,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环保局长”根本管不了。只要知道雾霾的形 成有很多因素,而此地之排放又将影响他处之空气,那么一个地方的环保局长管不了雾霾似乎就不能完全视为卸责之语。既然如此,为了治霾之全局,是否需要对旧 的环保机制进行改革?

治理雾霾,可能还要对治理行动给经济带来的作用清醒预判并未雨绸缪。“如果把雾霾彻底拿下,中国经济到底会降低多少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学界难做确切答复, 但可以肯定,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而一个几乎得到所有业内人士认可的判断是:雾霾治理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幸运 的是这种负面的影响终究只是“短期”而已。从长远来看,中国治理雾霾的过程就像是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经过这一轮淘洗,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健康、成熟 也更富有质量。在经济学家看来,雾霾治理的实质就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因此,如果是为了向雾霾宣战,不必为经济增长速度暂时放缓而担心,但对此做好 前瞻性准备却不能不说仍然非常必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状况,既不急于求成也避免张皇失措,相信会有益于雾霾治理行动的有序推进。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国内新闻网 治理雾霾 2014年10月11日 09:3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