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新闻: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 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 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本来是一条不怎么起眼的新闻,却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只因为新闻呈现出了反差巨大的两幅画面:院士与研究生,老人与年轻人,站着讲课与趴着睡觉,的确十 分扎眼。但在对此评头论足之前,有一些基本的新闻事实还有待厘清。比如舆论一边倒批评睡觉大学生之后,有当事人发微博上叫冤,称吴良镛院士作报告时基本没 人睡觉,反倒是此后的学生代表发言空洞无物,才有听讲学生打瞌睡。另外,仅有的几张学生睡觉照片都未能反映出整个大会堂内的情况,“一片片”倒下的描述是 否站得住脚,也值得拷问。总而言之,媒体报道是否有偏差之处,有待解释。
讨论九旬院士的报告,是不是会令人昏睡,最基本的前提应该是了解当天院士讲了些什么。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院士所做的报告,是其本人花费心血写成,并非他人代 笔。从内容上看,也十分接地气。吴院士主要从早年学习经历、良师益友的帮助、学术人生简介等方面谈起,其中诸如“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 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的语句堪称金句,发人深省,按说这种以身为教的报告,一改道德说教的口气,应该得到研究生的欢迎,但遗憾的是不仅仅现场研究 生睡了许多,舆论场一些论者,甚至不顾报告讲了什么,直接宣布其为“‘净化校园、树新风’”的空泛讲话。
按理说,愿意来听吴良镛院士报告的大学生或社会人士,肯定不止大会堂所能容纳的6000人,要是这些人在场,他们会打瞌睡吗?而实际上,这场报告会恐怕并非 自愿报名前来,而是学校组织而来。真正有兴趣的人没机会来,没啥兴趣的人不得不来,才出现睡觉的尴尬一幕。出席报告会的人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来的人是 否都带着一颗期待的心而来,而不是无奈被迫才来,这一点组织者最该反思。
今日国内新闻指出如果说批判学生瞌睡是一种道德绑架,那么不看报告内容批判对方为空泛谈话是否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在场听报告的一些研究生,之所以瞌睡,恐怕 并非因为报告内容如何如何,而仅仅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自然流露。与冷场的学术权威报告相比,各类英语培训、雅思托福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火爆 无比。后者显然并非比前者更有学术水平,仅仅源自亟待应用的现实需求。如果说以后者的“务实”,所能缓解就业的作用而否定前者“务虚”、树立“仰望星空” 理想的必要,不正是从另一个方向,恶化了学术氛围?
说到底,大学本身的问题、研究生就业的压力等,本就不可能是一场院士报告所能解决。当舆论抱怨这些因素,娇嗔维护上课睡觉时,更应该想一想,造成这样的现 状,有无自身因素的存在。崔卫平曾说过:“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同样对高校教育适用。一堂35分钟的报告,如果一个研究生都没有精力听完,谁又能保证他对其他的事务以及工作保持热情?
不要给学生“瞌睡一片”寻找借口,是对一位九旬院士站着做报告的起码尊重,应该成为一种公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