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以药养医”输液泛滥的遗留问题要进行有效整治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在安徽实践中体现为——53种常见病被限制输液。关注国内新闻热点内容,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明确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多发病无需输液治疗,以降低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比例…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在安徽实践中体现为——53种常见病被限制输液。关注国内新闻热点内容,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明确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多发病无需输液治疗,以降低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比例。这份清单一发布,立即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细化到病种的“最严限令”,是政府部门找准“要害”,对输液乱象的有效整治。

身体不舒服挂瓶水,成为不少患者的习惯性“处方”。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至3.3瓶的水平。

“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通知中写道,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输液加速新陈代谢,见效快,但同时也是风险性最高的给药方式。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于脏器会造成损害,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安徽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

而与乱输液相伴的是抗生素的滥用,尤其儿科是抗生素使用重灾区。“有些疾病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这位医生说。

造成乱输液的原因复杂。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输液产品价格高、回扣多,医院追逐经营利润,甚至会下一定指标,久而久之造成医生不好的用药习惯。此外,患者错误的用药观念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静脉注射泛滥是过度医疗的一种表现,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健康,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说。

53种常见病无需输液,势必对部分医疗机构以及针剂药企的利益造成影响。有“反面”声音认为,在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安徽以行政手段强制规定部分疾病无需输液,会过度干预医疗机构运营。

今日国内新闻了解注意到,安徽“限令”依据的是国家卫计委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提出了要组织开展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情况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比例及使用量。

安徽行政学院教授昂永生认为,安徽发布无需输液清单是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过度干预之说不成立。“简政放权强调的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输液泛滥、过度医疗长期饱受诟病,不是市场可以调节的问题,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需要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合理发挥行政管理权,对不正常的医疗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医院合理用药,群众科学就医、监督用药,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部分医疗机构和针剂药企通过输液卖药获取的利益本身就是不当利益,现在剥离开来也是无可厚非的。”知名药企安徽地区负责人也对“清单”表示认同。

不过也有人也担心,“限令”落实起来难度很大。“患者记住这53种不输液病症不现实,还需要医疗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管和问责制度,让政策落到实处。”王开玉说。

对此,安徽省将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处方点评,并对医疗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将检查结果向全省进行通报,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考核等方式确保政策的执行。

还有专家表示,输液泛滥是“以药养医”遗留问题的一个方面,想要根治还需不断深化医改,完善制度设计,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资讯责编:任波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